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家教會實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家教會實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聚會時查考聖經的原則與方法

標籤: ,
底下文章乃節錄整理家庭教會建立手冊裡,一些查考聖經的原則與方法,希望可以成為弟兄姊妹聚會時查考神話語時的參考!

     如果教會要快速倍增,就不再能耗上幾年來訓練一位聖經教師了。往往,一名新基督徒只要短時間以後,就能帶領某件事。保羅也面臨這點――在某些情況下,他很快就換地方了,例如在腓立比,他只「住了幾天」(徒十六12)。因此,我們需要運用一種能讓聖經自行教導的方法,甚至最年輕的基督徒也能用這方法來帶領。

    有些教派基督徒往往強調優秀教導的重要性,這就沒抓到重點了。不可少的是:人們真心誠意地學習並且應用聖經到日常生活中。統計數據顯示,我們藉由
積極參與所學到的,遠比光是聽講而學到的還多
。 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對於所聽到的內容記得百分之二十,對於我們看見又聽到的內容記得百分之五十,對於我們聽到、看見、然後自己說出來的內容,則記得百分 之七十。在教會裡,我們應讓人人都有機會投入。在新約時代,教導遠比現在更為互動;例如,用來形容保羅在以弗所的長篇教導的字(徒廿7;「講論」)就是 dialegomai,從那個字衍生出dialog(對話)一字。耶穌告訴我們,我們要教訓新門徒遵守祂的吩咐。在小組中,可以建立某種交賬關係。不只一 次,有人對我們說,他們在家庭教會才幾個月,比坐著聆聽好的講道幾年所學到的更多!

    以下有四種在家庭教會或小組聚會進行的不同查經法,提供大家參考。方法不重要,
方法所導致的參與式討論才重要
。這三種方法都各需要一個人來帶,他們的責任是確保查經過程流暢,人人參與,沒有人(尤其是帶領人!)霸占著不放。回答每一個問題不是帶領人的工作,相反地,他應該把問題丟回給小組,說,「其他人怎麼想呢?」

    在這類型的查經裡,每個人的意見都寶貴,沒有所謂的錯誤答案。可是,萬一有人教導異端怎麼辦?(基督徒似乎一向擔心這種可能性!)多年來在幾十個這種小組 裡,我們從未見過有人因錯誤的教導而走岔路的。聖經成了權威,而非小組長。即使是和最年輕的基督徒在一起,如果有太古怪的話出現,也總會有人說,「那似乎 不對。」一位優秀的帶領人會要求人提出意見時,附上某種聖經根據來支持。

    我們的教會通常一起研讀一卷書。有時候,一次聚會查考多達一整章;比較頻繁的是只查考幾節經文。因為在某些小組裡,讀寫能力也許是個問題,我們通常只讀幾節經文,然後停下來討論我們所學習的內容。

方法一

讀了幾節經文,然後由小組回答三個問題:

它在說什麼?
它是什麼意思?
它對我的生命有什麼影響?

    你也許納悶,第一和第二個問題有什麼不同。但是以約翰福音第一章所說的「太初有道」為例,如果不問第二個問題,就可能遺漏很多意義。我們把這方法用在退休社區的教會聚會,非常簡單又容易。

方法二

    這是修改過的導航會(Navigators)方法。讀幾節經文,然後尋找與三個不同符號一致的事。第一個是問號,顯然象徵一個人不明白的某件事。第二個符 號是燭台,用來代表某件照亮(闡明)的東西,也許是另一段聖經經文,或者是某人生命中發生的事。第三個符號是箭頭,表示神正刺透一個人的心――他們知道自 己聽見神的聲音了,也需要採取某種行動。因此一個人也許會說,「我在這節經文有一根燭台,這描述上週上班時發生在我身上的情況……」

    我們運用這方法,成立了我們現有的這群教會。我們召聚了十幾位非基督徒工商人士,查考箴言這卷書,看看與作生意和財富有關的原則。在查考的過程中,每一位都成了基督徒!

   舉例應用說明:關於三個讀聖經時三個符號的象徵:第一個符號是問號,第二個符號是燭台,第三個符號是箭頭。

   我 試著就我的領受以使徒行傳13:1-5為例來說明,使徒行傳13:1-5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和稱呼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 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並掃羅。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 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他們既被聖靈差遣,就下到西流基,從那裡坐船往居比路去。到了撒拉米,就在猶太人各會堂裡傳講神的道,也有約翰作他們的幫手。

   我們帶領這段經文時,可以問大家有沒有什麼問號、燭台或箭頭?

1.當有人對地理位置不清楚,對一些語彙不清楚,或某些聖經節不明了其意思時,他可以說我有個問號:安提阿在哪裡?什麼叫先知?怎樣的人才成為教師?什麼叫禁食禱告?如何禁食禱告?...?
2.當有人對讀的聖經節有豁然明白時,或讀出特別的亮光時,他可以說我有個燭台或亮光:原來教會裡除了牧師的職分,還有先知與教師的職分。聖靈會向人啟示祂的心意。這幾天我也深深感到聖靈提醒我...在經過幾天的禁食禱告後,我真的更深的經歷神的同在 
3. 當有人覺得某節或某段經文似乎在對他說時,他可以說我有個箭頭:這段經文讓我覺得我以前都沒有認真的禱告,我需要更迫切的為我的家人禱告,需要付上代價為 他們禁食禱告。原來許多時候我是奉別人差遣,甚至是自己血氣所差遣我應該更多的到主前認真禱告尋求,作聖靈差遣與祂所召的工。

方法三

第三個方法,我們是向羅伯.費茲學的。

    查經討論時,我們只是讀聖經,每人輪流讀幾節,視多少人出席而定。讀聖經時,人人都可以隨時打斷,發表意見或提出問題。

――阿拉法俄梅戛聖經學院(Alpha Omega Bible College)
如果看起來已經讀太多經文了,那麼帶領人就要阻止那人往下讀,問道,「誰有意見嗎?」讀了幾節還沒有開始討論,是很不尋常的事。

方法四,第四個方法是參考校園禱告網絡的T4T訓練:

    三個簡單問題帶領據點查經:1.這段經文在說什麼?2.這段經文要我怎樣順服?3.段經文我可如何與人分享? 真理的靈會在其中引導
    使用什麼方法並不重要,那只是工具而已,目的為了使人人參與查考聖經。在這裡,聖經本身就是老師,小組裡每個人不只投入教導和學習的過程,也把所學到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我們難道是說,傳統的教導就沒有地位了嗎?我們的經驗是:在家裡的小型聚會,並不是長期、講課式信息的最佳場所。如果神啟示了某項有益或令人興奮的真理,務必以簡短的形式分享出來。不過,冷酷的事實卻是:聆聽冗長的演講,並不會使人成為教師!

    大聚會和小聚會有兩點主要的差異:第一,說話的機會的確少了。長期下來,人人都有機會說話,但卻不是在每次大聚會裡。第二,人數一多,常常就能名正言順地邀請具有恩賜、信息有力或有恩膏的信徒前來。

聚會時的祈禱

標籤: ,
同心禱告:他們建立起同心禱告的網絡(徒2:42)。  

    禱告,可以說是基督徒與上帝連結的心跳。每當基督徒聚在一起時,他們就會為彼此禱告,為執政的,為平安,為眾人,為仇敵,為逼迫他們的,作代禱祝謝,醫病趕鬼。禱告是雙向的交通,我們向主說話,主也向我們說話。神在我們敬拜禱告親近祂時向我們說話,有時也藉著異夢,異象,方言(翻方言)先知等管道,向我們說話;「耶和華若不將奧秘指示祂的僕人,先知,就一無所行(摩3:7)」。預言(先知)在家教會裡是個關鍵性的恩賜:「你們可以兩個人,或三個人輪流作先知講道(說預言)林前14:29」。

    在家教會(House Church)或簡單教會(Simple Church)裡,沒有太注重的程序,儀式;復活的基督,才是他們中間所當注重的「程序」。 也就是說,當家教會不知道下一步要作什麼時,他們就會禱告,仰望主而得到啟示,知道下一步要作什麼。啟示性,預言,造就性的信息,常指出人心的隱秘事(徒 5:3; 林前14:24),將特別的信息帶給使徒(徒8:26);指出屬靈的潛能(徒9:10-19);安排特殊的神聖約會(徒10:9-47);指出使徒性的突 破(徒16:6);鼓勵個人(徒18:9-11)。     主耶穌教導人禱告時說:求主赦免我們的過犯(路11:4)。在一個彼此分享生活的團體裡,任何不良的行為都不會隱藏太久;這樣的團契提供彼此負責,監察,與委身的環境,因此,我們須要容許彼此認罪: 「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的(雅5:16)」。若我們公開認罪,又公開被赦免,這樣的舉止不論在什麼文化裡,都是合宜的(西 2:13),而且這樣能停止假冒偽善;打破隱藏的罪,把需要,呈現在恩典與赦免中;放下面子,得到愛與接納;離開黑暗進入光明(約二書);謙卑自己,被主 升高(雅4:7-10)。在這樣的團契裡,我們讓犯錯的人,為罪生出懊悔(不是審判要他付出代價),結出自訢,自恨,慇勤,熱心。保留了團契的健康,聖 潔。

    我們的神是一位有創意的神,當我們學習在聚會時順從聖靈,發生的事情就令人驚奇了。彷彿我們是管弦樂團裡的 樂器,聖靈是指揮,我們各人演奏祂分別給我們的旋律時,祂就製作出一首交響樂來。哥林多前書十四章26節說,你們聚會的時候,人人都要有所貢獻。聚會中有 一段公開的時間,人人都能把心裡所存的事帶來,典型的聚會可能包括某種含有詩歌、經文、讚美的敬拜,然後也許是一句預言、或某人看到的圖畫,伴隨著一些討論,服事那裡有需要的人,分享大家在這一週內所學習的事,為城裡我們想成立新教會的地區禱告――可能做的事情說不完

    為個人禱告是很寶貴的。我們時常請他們坐在中 央,有些人來按手在他們身上,表示認同他們。然後無論禱告時有什麼感動,我們就環繞著那方面來禱告。往往大家會有預言或圖畫給他們,或者受感而給他們一節 經文。這種禱告是可能改變生命的!對我們而言,溫約翰(John Wimber,葡萄園教會運動的創始人)的教導一直很有幫助。他教導我們,「信心的寫法是『冒險』。」為某人大膽祈求具體的回答可能有風險,但是我們憑信 心跨出去,神就會以奇妙的方式回應。隨時有需要、聖靈的感動就講道、聚會、敬拜、禱告、醫病、趕鬼…不消滅聖靈的感動,神的靈向人說話,就馬上起來行動。

    試著想像你將來會有的參與式聚會。你會看見這裡所列的一些令人興奮的要素:

個別的讚美與敬拜
感恩與見證
認罪
簡短的默想
為別人加油打氣
原創的詩詞與歌曲
代禱
分享從神所學到的功課
分擔需要
當場決志委身

路加福音第十章--植堂、繁殖教會的參考原則

標籤: ,

底下文章乃參考修添自家庭教會成立手冊

    植堂方面最令人興奮的原則了,那就是路加福音十章1〜10節所 描述的觀念。這段經文談到,耶穌差遣七十個門徒兩個兩個往祂所要到的村莊去。我們看見這個團隊佈道和植堂的模式,持續遍及整本新約。在印度,他們運用這方法而成效卓著。但這顯然需要經過調適,才能順應各地的文化,因為在村莊作街頭佈道不見得是各地可行的作法。然而,這裡卻有一些強有力的原則。

    你們的任務是去收割已經預備好了的莊稼。你們去一個村莊拓植教會時,應該明白:你們的本分是要收割那裡所有的人,所有不同的種姓和族群。你們的問題是:你們沒有工人。因此,你們去那裡不是要講道或高聲喧嘩,而是去那裡預備工人。這需要改變心態,因為多數人去的時候說,「我們想要在那個村莊講道。我們有大鼓,我們有小對鼓,我們有唱詩班,我們有麥克風,所以我們要去講道。」那不是你們的真正目的。你們的真正目的是要在那裡預備工人。那個村莊就是禾場,那是你們要預備工人的地方。你們不要從外面引進工人,因為那些工人會回去。你們也許帶了一些工人來訓練那些人,然後他們會回去,由本地工人接手。你們去那裡的目的不是要講道,不是要教導,而是要預備工人。因此當你們離開那村莊時,那裡將有一些工人持續發揮功能。否則你們離開後,那禾場沒有工人,莊稼就沒有得到保護。我們心裡想的是去講道,可是耶穌說,「不,你們去那裡預備工人。」

    然後耶穌會告訴你們必須帶什麼東西去。你們需要帶小對鼓、大鼓、音樂團隊、卡車和擴音系統嗎?祂說,「請不要帶任何東西去。」別帶多餘的衣服,因為你們不必留在那裡。你們心想,「我要永遠留在這裡!」別那麼做!那就是「什麼東西都不要帶」的含意。你們去那裡,盡你們的本分,然後回來。

   在第5〜6節,耶穌界定你們去做的方式。祂說,你們去的時候,要非常安靜地去, 甚至不要問人的安。我們去的時候,卻唱得又大聲又響亮――砰,砰,砰,大家都需要知道我們是來講道的。耶穌說,「不,甚至不要問人的安,要非常安靜地去。」今天我們要開始明白祂為何那麼說。要非常安靜地去,不要吵醒沉睡的魔鬼,讓牠在那裡睡覺吧。你們安靜地去預備你們的工人,然後回來,那些工人就會接管那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你們從事這類宣教任務,去的時候也要一邊禱告。顯然,你們是為了要得著那個村莊而禱告。你們要建立一個家庭教會,藉此你們就得著那個村莊了。你們應該非常安靜地去,其中一個理由是因為你們要進入敵人的地盤了。在那時刻,那村莊為魔鬼所有。牠全然控制了那村莊,而你們要進入敵人的地盤,從牠那裡奪去那村莊,因此你們一路上要禱告,安安靜靜地。

    你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平安之子(當得平安的人)。 你們向哪一家問安,如果平安之子在那裡,你們的問安就會被接受;不然,就歸與你們了。因此基本上,你們是在尋找一位平安之子。你們去到一個村子時,目的不是要講道。耶穌界定你們先要尋找一個平安之家,因為你們要在那裡建立教會。「平安之子」是非常重要的概念。這個字的希臘文是huios eirene,huios意思是「人」,eirene意思是「平安」。他不是基督徒,他是一個和平的人。他是平安之子,他不會與人、或與自己不和。他也是具有影響力的人。我們怎麼知道他就是那人呢?因為他會說,「請來我們家坐坐。」

   這個人會邀請你進入他的家,對你說,「請來和我們喝杯茶。」你告訴他,你來是為了談神國的事,他就說,「好啊,請告訴我們有關神國的事,」接著過些時候,他說,「何不留下來吃午飯?」然後他告訴妻子,「請準備午飯。」因此一步接一步發展,你知道這就是平安之家,這人就是平安之子了。他是你要培養成領袖的工人,他也會知道戰略上重要的人是誰,你不必挨家挨戶去。可是如果他說,「我們必須去那家,因為那裡有人生病了,」你就去。你是在選立一位將在那村子裡行使權柄的人。耶穌說,「你們要去待在那裡,」接著又說,「你們吃吧。」

   可是,我幾時開始講道呢?你知道,我們帶了這團隊來,我們也帶了許多人來,我現在也準備好,可以講道了,那麼我幾時開始講道呢?就是在這裡,耶穌說, 「不,不,不,請你不要講道,只要等候就好。」第7節,耶穌說,凡是擺在你們面前的都要吃喝。這是很重要的,凡是擺在你們面前的都要吃。你不可以說,「抱 歉,我不吃豬肉,只吃雞肉。」第8節,耶穌再次提醒我們,無論你們進哪一家,請吃吧。吃可以產生關係,而關係是人們在尋找的東西。如果你沒有關係,你雖然可以傳講一篇很棒的道,卻什麼也不會發生,看不到什麼成果。

   因此,你們去一個村莊時,耶穌說,你們的第一件職務就是吃, 即使有蒼蠅――吃掉蒼蠅和所有的東西,不要拒絕。凡是擺在你們面前的,端來了就吃,這是耶穌的方式,這就是講道。開創關係是一種生活方式講道。你在教導一 種生活方式。想想耶穌立下的榜樣吧,祂和人們一起吃:撒該、馬太、馬大和馬利亞;法利賽人。在撒該家,耶穌沒有講道,祂只是吃,然後每件事就發生了。撒該講道,在那裡一切惡名昭彰的罪人都信主了。這不是靠耶穌的講道,而是靠耶穌和他們一起吃飯,與他們相交而表現出祂的謙卑所致。耶穌的事奉,很多都圍繞著所謂的「餐桌團契」進行。

    然後,耶穌說,你們吃完了以後,還是不要講道,還是沒有聚會。祂不相信聚會。我們所用的「聚會」一詞,不是從聖經來的。第9節說,「然後你們就施行神蹟奇 事。」於是你們為這些人禱告,趕鬼。如果人們有問題,你們就按手在他們身上,為他們禱告。當腓利這第一位傳福音的人去撒瑪利亞時,他的事奉大多與醫治病人、趕出邪靈等等有關。那就是講道,他是傳福音的人。因此神蹟奇事、醫病、釋放、解決問題,這些是你的講道。 一旦病得醫治、獲得釋放,人們就開始敬畏主了。他們問,「這是怎麼發生的?我們去那間廟,我們去找那位巫醫,我們獻上椰子、獻上葫蘆、獻上雞隻,我們花了這麼多錢,去找這麼多醫生,什麼也沒發生。這些人一來,在這裡才五分鐘,他們禱告,這人就得醫治了。於是他們滿懷敬畏。現在他們要問你們了,「這能力是什麼?我們去找過其他所有的人,什麼也沒發生。這能力是什麼呢?你只說一句話,兩分鐘內邪靈就離開,這人得醫治了。」當他們問你們,「這能力是什麼?」你們就述說有關耶穌的事,然後一間家庭教會就成立了,因為他們問這些問題。這就是你的講道。

    以這種方式,一間教會成立了。現在他們會問你們,「你們幾時再回來呢?因為還有很多人需要禱告。」趁這個機會你就說,「是的,我會回來,但是你們看見我們所做的,你們也能做同樣的事。當我們不在那裡、而有病人來時,你們就奉耶穌的名禱告,如果你們有信心,他們就會得醫治。你們所需要的只是信心。」於是你們留下一名工人,你們不是留下一片真空。如果他們說,「不行,不行,我們做不到,」你們就說,「好吧,我們會回來教導更多,直到你們做得到為止。」你們再去二、三、四次以後,你們會發現那人說,「弟兄,上次你們不在這裡時,有一個婦人前來,她病得好重,已經很多天沒吃東西了,沒辦法起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我聯絡不到你們,於是我禱告。你不會相信的,這叫人好興奮哪。你不會相信的,這個婦人起來了。」於是他們的信心增長了。

    基本上,你們是在那個家(平安之家)裡拓植一間家庭教會,這是一件永續發展的事,是耶穌的植堂方法―― 很簡單,花費很少,很有效。而且它會倍增,因為一旦平安之子負責管理,每次你們去,就教導他更多東西,然後全家受洗,於是全家都進入神國。如此一來,對你們而言就容易多了,對他們而言容易多了,對那裡的社區而言也容易多了,因為這個具有影響力的家庭,現在已經進入神國了。

    「平安之子」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重要概念。這些是神要用來收割莊稼的工人。上一段所舉的例子提到的人,大多是「平安之子」。問題不在於莊稼沒有預備好。莊稼已經熟了,主啊,打發工人收莊稼吧!

在你的鄰里拓植家庭教會的建議步驟:

1. 「以禱告滲透」鄰里(代下七14;耶廿九7)。
2. 尋求「平安之家」顯明出來(路十5〜6)〔譯按:原文的經文出處有誤〕。
3. 把它轉換成「萬國禱告的殿」(可十一17)。
4. 栽培慕道友作門徒。
5. 為那些悔改、接受耶穌作主的人施洗(太廿八19)。
6. 裝備(成全)他們,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2)。在現場裝備他
們比較好。
7. 差遣他們出去,重複整個過程,「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廿21)。

    結果:優質教會快速倍增:「於是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徒
十六5)。這應該會導致在農場、工廠、辦公室、工作地點、茶館、街市、學校、大學、當然還有家裡,迅速增加許多教會。轉化社區、城市、國家(代下七14)。

8. 以此為戰時編制――直到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然後耶穌要以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身分前來,我們將與祂一同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哈二14;啟一5〜6)。神命令你要愛人如己。你能做的上好事情,就是為他(她)禱告,使他(她)進入神國(路十27、37)。阿們!主耶穌啊,我願你來。

你們去網似乎也引用此原則(請參其網站異象)

福音再出擊--三個有能力的真理

標籤: ,
 在「福音再出擊」第四章:三個有能力的真理,作者提到我們要在僕人事奉的爭戰上有果效,我們同樣地要產生作用。上帝已經充分地裝備我們,如同主耶穌一樣有達成任務的工具就是能力、權柄和平安。如同童子軍所顯示的,要發揮作用並不需要很多的設備。

完整的裝備

    耶穌獲得權柄的方式很像南非的童子軍:不在乎看起來是否能勝任,而在乎是否得到上頭的授權。祂解決了基本問題:祂的使命、目標以及結局

    「我從何處來?」「我為何在這裡?」「我要往哪裡去?」這三個問題是所有生命問題的根本。我們要帶著能力和權柄,就必須問自己這些問題,並且回答。」

    耶穌知道祂是從上帝來,受天父差遣將國度帶到地上,而且要回到父那裡去。這個認知給祂能力,使祂能出去服事別人。作基督的門徒,要有相同的看法。我們要明白生命的源頭、人生的目的和生命的歸宿。

    「我從何處來?」耶穌知道祂是從上帝來的(約13:3)曉得天父差祂將國度帶到地上。這給了祂生命的主要使命;如果想改變世界,必須要有這個異象。上帝差遣我們,授權我們代表祂的國度在這地上

    有時候基督徒自認為必須做些事才能得到權柄,殊不知能力和權柄已然賜給他們了。當我們邁出信心的腳步服事眾人時,會見到父神的權柄臨到我們

    「我為何在這裡?」耶穌知道祂的目的,祂說,祂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約6:38)當耶穌順服天父而邁出遵行神旨意的腳步時,能力和權柄就進到祂生命中。

    我們常會失去焦點,忘了我們相同的目的:遵行神的旨意。我們被差遣來實行神的旨意,耶穌所行的能力和權柄同樣地藉著我們流出。不管人們的需要是什麼,都帶到主面前。當禱告蒙應允時,人們就把改變和主愛的彰顯連在一起,並且不久就會向基督獻上他們的感恩和回饋。

    「如果禱告和愛的雙重策略,沒有得到他們所應得的正當地位,所有我們計畫傳福音給未得之民的策略將沒有果效。」教會嚴重中欠缺的就是這雙重的領域。在日常事務中,我們不太知道什麼是「在膝蓋上往前」和「反映耶穌憐憫的心」的意義。沒有人會否認,唯有把愛堆在人頭上才會叫人屈服人們只被有愛的地方吸引。「神的國不在乎字句,乃在乎權能。」不是以字句堆在字句上,乃是以權能蓋過不確定和冷漠,蓋過自我中心漢字艾自憐。

    「我往哪裡去?」耶穌看得透徹。祂死的前一夜,無疑是祂易生中最大的屬靈考驗時刻。儘管那晚有些混亂,耶穌卻保持絕對平安。祂知道祂的父依然在作工,祂給了耶穌最重要的必需品--平安。」

    自從有教會以來,基督徒勇敢的去抵擋仇敵的打擊,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世上地的兒女。當我們瞭解有一天我們要與主永遠同在,就會充滿力量。這樣的信心,使我們在世上可以活得很好,不管面對任何的黑暗。

如何接上神的能力?

期待神作工

    耶穌之到是神的大能使事情成就。耶穌實行神旨意時,神就與祂同在。相同地,祂也要這樣與我們同在,所以要跨出信心的腳步,應用神已賜給你的權柄。

期待天父的能力,而不是你的

    我們有許多關於神的錯誤印象,大部分是導因於我們誤以為神與我們極為相似。於是我們以自己生命的素質來描繪上帝。
    神學家說神是超越世界的,也就是說,祂站在我們問題的外面,那些壓制我們的事情並不影響祂。祂的聖靈與我們同在,卻從不會陷入窘境;祂的權柄也是我們可以 一直支取的。當祂說:「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作。」(約5:19)便道出祂成功的秘訣之一。我們作神要我們作的事,可以依賴祂為我們開一條只有祂能開啟的 道路。

認清你的職務

    耶穌知道祂的特定呼召,並且專注其上,以致於祂死時能說:「成了!」祂來是為了住在我們中間,向我們彰顯神的慈愛和能力,使我們得以與神和好,這是祂的任務,一旦達成了,祂便回到父神那裡去。

在事情進展受阻時堅持下去

    聖經經常提到我們需要持守忍耐,正如經文所說:「祂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18:1)我們仇敵主要的伎倆之一,就是要基督徒相信,不論作了什麼, 所做的都是微小的、無用的。然而實情是,神會透過我們來改變這個世界,不管我們是否任清楚這一點。作者提到他自己生命結得最美好、最持久的果子,就是發生 在我認為服事果效最少的時候。

在主的力量中安息

    進入基督徒生命的途徑,是向上的途徑,是我們住在祂的能力中,而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我們來到基督面前,一方面是抓住基督,也是與神和好。當我們往前時,必須倚靠神的力量。

預備好自己,並以順服跨出腳步

    人本性的推理總是:「當我變好,當我有能力,當我訓練好了,然後我將開始付出。」這並不是耶穌與門徒做事的方法。祂差遣他們去作祂吩咐的事,祂的門徒甚至沒有什麼訓練,卻得到歷史性的結果。當他們願意全心跟隨耶穌的引導,內心的懼怕就被在神裡面的信心所取代了

    我們需要培養「不論如何,主,我都願去」的態度,就是願意作神吩咐的每一件事。當我們以這樣的態度去服事時,神的權柄和能力就不斷透過我們流出來,世界也會被改變。

福音再出擊--小組的權能

標籤: ,

「福音再出擊」作者Steve Sjogren於第九章「小組的權能」提到,他發覺,一般基督徒都過份看重週末的聚會,而相對地看輕小組聚會的功能。我們往往臆測,如果能夠把人帶到主日崇拜,那麼勢必有奇妙的是要發生在他們身上。在作者的經驗裡,事實上,小組聚會也是人生命重大改變之所在
    在新約聖經中就可以看見上帝在小組中彰顯祂的權能。就某種意義層面,主耶穌呼召十二位門徒來建立教會時,也是以小組的模式來運作。保羅書信中曾多次提到在 家庭聚會的小組,如有一個小組在腓利門的家中聚會(腓利門書1:2)。作者有十足的把握,在未來的年日,教會歷史必定能夠證明小組運用是幫助教會增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美洲文化在數十年來有極大的變化,人們突然對人際關係有極深切的渴望,而這種關係從小組裡自然的產生。Robert Wuthnow在他的著作<天路同行>中一項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的家庭小組成長創新高點,有將近百分之四十的美國成人參與在其中。正因為人們 迫切地尋求,而小組正可滿足這樣的需要,上帝也就自然而然地運用小組來作為改變生命的利器。
小組促進關係的建立
    人們渴望關係的存續是古今不變的事實;對現代的社會而言,這種心靈的渴望更是特別真實。隨著工作壓力遽增而休閒的時間遞減,美洲文化似乎逐漸地偏離傳統的社會型態。作者相信,小組的關係會隨著人際關係的孤立、生活形態的改變而廣受大眾的歡迎。
小組建立基督徒生活模式
    這個世界對於言行不一者的反應是無動於衷,而小組傳遞上帝愛的訊息給鄰舍們,其影響力之大卻是無人能比的。在作者教會各項佈道計畫諸如浴廁清潔、打掃樹葉、清洗擋風玻璃,或者遞送食物給貧戶都是以小組為活動單位。如此一來,作者的教會真的透過小組,將主耶穌的生命以令人難忘的方式,不斷地在社區中傳遞出來
小組關懷事工
    教會成員超過五十人以上,教會的牧師就沒有辦法獨自一人滿足每位會有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教會領袖如果想要在關懷事工中提供恰當的服事,就會限制教會的發展,或者加強信徒的服事能力,以便於信徒小組長在小組中貫徹關懷事工,照料小組成員。
小組提供膽量
    有人曾估計,僅有百分之十的基督徒覺得自己有能力參與屬靈爭戰。如果這份資料可靠的話,我們就勢必要嘗試以新的方式來鼓勵教會弟兄姊妹有信心、有勇氣來參與爭戰。當教會責任劃分是以小組為單位時,大家就會比較有膽量去服事
小組帶著屬靈權能
    即使是為數不多的基督徒聚集在一起,都能夠形成一股極大的屬靈能力來打擊黑暗權勢。有一個理由是我們加入小組的原因--尋求破碎生命醫治之道。每個人都有得醫治的需要,然而我們更加堅信,求醫治不但要朝我們自己的內在生命著手,也要向外面的需要著眼。當我們學會給予的時刻,也是得著醫治的時刻
    醫治的整體過程是在我們的生命向外接觸時進行,才能進入我們生命的深處,最後,提昇生命以致聖潔。在短暫時期,向外接觸人、向人傳福音的工作會自然轉換成「內在進深」的操練。一旦我們逐步地醫治自己心中的新傷舊痕,那麼提昇生命的操練也就會逐漸習練得通達。
佈道
    一個健康小組的必要條件是能夠委身於幫助小組以外的人得救、成長。一旦我們能夠在自己能力範圍以外再加以擴展時,就能夠證明自己已經得著醫治了。
    經過了多年的觀察,作者發現小組裡有個致命的怪病--內在的理所當然症!由於這種屬靈病毒的滲透,破壞了小組的消化系統,最後也就難逃夭折一途。令作者相當驚訝的是,當作者開始在小組聚會加入定期的佈道事工之後,整個小組立刻活絡起來,而且能夠延長小組的壽命。
我們都是奴僕
    如果主耶穌自己說:「我來不是要被服事,乃是要服事人。」那麼,這句話對於主的跟從者是否也恆為真呢?基督徒有時候真的忘記自己是「小基督」的身分,而且要帶著這等身分進入世界。
靈性想要健康,就該服事他人
    我們一旦在靈性成長過程中有所進步,就千萬不可藏私,要給出去、服事人,否則會阻礙靈命的成長。上帝對我們的心意,誠如主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五章葡萄樹的比 喻,主耶穌要我們成為祂生命流通的管道。主耶穌在這段經文中稱我們為枝子,如果你仔細地察厭葡萄樹枝橫切面,你將發現枝子的構造與吸管非常類似,因為這些 葡萄枝子的功能就像吸管一般地傳輸養分。這些枝子從葡萄樹主幹領受生命,也必須讓葡萄樹的生命力經由這些枝子傳遞出去。同樣,枝子不需靠自己的力量,就在 枝子的末稍結出果子。如果我們想要產出健美結實的果子,就得讓上帝的生命藉著我們流露出來。
我們的服事帶給人深刻的印象
    通常小組拒絕佈道的理由之一,是他們認為佈道必須耗費時日來預備,又得想辦法完成任務。其實不盡然!真正帶給人深刻印象的不是善行規模的大小,而是我們心態如何影響人。即使是些微不足道的小善行,也可能深深印入那些被靈界綑綁者的腦海之中的。
    作者舉例生日卡寄送的例子,一個簡單的動作,卻讓人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並提出如果能夠在所居住的社區開始一項生日卡寄送的活動,保證能將基督的聖名深烙在人心,使人的生命得著改變。
    作者提到隨著我們對自己在角色扮演上有更新的看法,就更應該設計一套別緻的小組服事策略性的計畫。按部就班依計畫進行,而不是按著口頭上的評估來執行
    「福音再出擊」作者Steve Sjogren於第九章「小組的權能」提到小組服事策略性計畫,並提出建議可以依照下列的事項來籌畫:
你必須確定要佈道
    作者認為如果有人不認為小組有必要去佈道,只是要有佈道的理念而已,這樣的心思不夠成熟。因為,所決定的是定規必行。
你必須安排正規佈道行程
    一旦你決定要出去佈道,就該提前幾個月定下計畫,安排行程。如果你的小組是每週聚會一次,就應該每四至六週有一次佈道活動。如果你的小組隔週聚會一次,不妨每兩個月有一次佈道計畫。
先從低難度、高安全度開始
    如果先從小事上成功,就會使人有意願再嘗試一次。比較容易的計畫,可以幫助小組成員建立信心,對佈道有正面性的經驗。
要慶祝佈道行動成功告捷
    佈道後有一段卸重擔、除壓力的時間,對於小組成員佈道經驗的處理有極大的幫助。不妨讓小組成員一起坐下來喝杯咖啡,分享一下佈道時所遭遇的事,或是有任何佈道的經驗、印象。這種作法會幫助小組成員的關係更加親密,而且又能夠為下次佈道出擊建立信心。
深入心靈深處
    只要我們有足夠能力超越自己來幫助他人,就能自然地深入自己內在的心靈深處。一般健康小組應該是有六個鍵全的人來幫助一個心靈破碎的人,當小組佈道有卓越的成就,不斷帶領心靈破碎的人進入小組時,小組卻會由於新人太多,以致無法有效地照顧每一個人。
    作者有一重要的發現:健康的小組在帶領一些立場完全相對的人們進入之後,就會產生一場內部的屬靈爭戰。心靈破碎的人需要愛與憐憫,而得著醫治的人要付出自己擁有的愛與憐憫;相反地,得著醫治的人也需要心靈破碎的人,因為沒有藉著上帝的愛面對這些愛的挑戰,這些人是無法成長的。因此,我們勢必要有智慧地營造屬靈爭戰的氣氛,來幫助每個人參與在這場爭戰之中。
在小組中營造醫治的氣氛
    小組帶領人的責任不是要審斷批判人們過去的行為,或是將他們分門別類,而是要引導這些心靈破碎的人,使他們更有效地得著醫治。在戰場上,醫護人員用一種方 法來同時處理一大群傷兵病患。戰地醫生為了節省寶貴的時間,就按著傷兵受傷的程度分類成輕度、中度、重度的傷患。
    因此,每當我們藉著這些服事的計畫成功地突破黑暗權勢的綑綁,我們的愛所觸摸到的是傷痕累累的破碎心靈,這些人若是要得著醫治,就應該被安排到適合的小組去。
建立一壘包
    對於一些新生的基督徒而言,突破過去罪惡綑綁的第一步驟是參加一個小組,而這個小組能夠幫助他們發現自己過去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作者教會的這種小組稱為 「慕道小組」,以麥基的大作<追求卓越>為藍本。這本書提出以聖經真理為基礎的醫治十二步驟來幫助人得醫治。
    對於許多基督徒而言,門徒訓練就是在幫助他們個人靈命復甦。作者的教會裡,新人會參加為期十三週的「慕道小組」做為靈程起跑點,然後才繼續進入一個長期小組,免得長期小組承受不必要的壓力,也幫助這些新的信徒處理問題。
提供安全措施
    我們必須對心靈受傷的人提供幫助,但是,又如何避免這些心靈破碎的人來影響小組呢?作者的經驗,許多小組帶領人因著新加入的組員而筋疲力盡,因此作者教會的政策是,長期小組在最初建立三週時可以接納組員,三週以後就不再收納新成員了。這樣的作法可以建立相當程度的信賴杜、安全感,以及醫治關係的維繫
培育小組領袖
    教會期望信徒領袖能夠充分有效地執行教牧關懷的任務,就必須加強他們的技能。這些信徒領袖只要身懷幾項簡易輔導技能,就能免去牧者許多時間、精力上的耗費,因為他們自己就能夠處理這些平常的問題了。作者建議教會要訓練信徒領袖發展下列輔導技能:
傾聽
    代忙碌的社會中,人們所缺欠的就是能夠傾聽別人的心聲,而且是真正的傾聽。我們現在所處的世代是掩耳不聽的世界,以致人們極其渴望有人能夠傾聽自己的心聲。珍惜他人的價值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而必須以行動表示當我們全神貫注地傾聽他人的心聲時,就是向這人表示我們珍惜他的價值,傾聽實在是對痛苦人施恩的具體表現。傾聽的確可以使人場開心門,也是我們誠信可靠的明證。
理性的基督徒思想
    使徒行傳前幾章記載聖靈的工作,當時教會因沒有照顧到一些說希臘話的猶太裔寡婦,以致怨言四起。當時經教會領袖適當的處理而平息,他們處裡的方法是先單純地傾聽問題,然後再針對所遭遇的困難提出解決的辦法(徒6:1~7)。
    在小組中有彼此關懷分享的情境,就是一個非常理想的處所,可以提供所有小組成員去發掘關於生命、關係、上帝與自己的一些不合真理的想法。所以,謹慎地傾聽與理性的回應都將是有能力的解決方法,可以幫助那些冥頑不清的人走出幽暗,進入光明
用愛心說誠實話
    要向這些心靈受創的人說誠實話的最佳良策,是幫助他們釐清思想。當我們就他們談話的內容加以分析,指出其中矛盾與混亂的部分時,這樣的服事會有相當高的價值。我們的角色可不是批判、論斷這個人,而是針對他在行為上所遭遇的困難加以解決。釐清真理的目標,就是愛惜罪人,但恨惡罪
    第二,當我們說誠實話時,就是採用一種肯定的方式,讓接受幫助的人心中服下定心丸。每個人心中都渴望得著他人的肯定與認同。人聽到越多正面性的真話,士氣就會越加高昂!有許多人心中的傷痕是經年累月深烙在他們心裡的,以致那些謊言在他們心中也是陳年老調。因此,他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活生生地聽見正面性的真話來勝過那些假話
向上提昇
    在小組從事向外佈道、向內醫治的事工之後,接著也要向上提昇尋求上帝,並從主的眼光來看待他人。小組領袖的服事如果要有果效,就必須開始以基督的憐憫來形容主耶穌的事工。當我們以基督憐憫的眼光來看他人時,就會自然而然地活出謙卑,並且僅記著一件事實:我們自己的困難問題和其他人的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如果我們想要成為上帝所使用的器皿,就必須看重人們之所以為人的生命無價,而不是輕看人生命中破碎歲月的沈痾!

福音再出擊--恩慈能改變全世界!

標籤: ,
    最近再把「福音再出擊」這本書看了一次,覺得書中許多觀念與作法,蠻值得教會在傳福音上思考與學習。

    底下是網路上一些書摘與相關資訊:許多基督徒不了解「恩慈」是屬靈爭戰的利器,就是所謂的「僕人事奉」,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這個能力;作者以身作則,活 出僕人事奉的樣式。藉著神的大愛,透過恩慈的行動,來打開那些被黑暗蒙蔽的人心。只要我們注意到別人的需要,神就會將力量加給我們。

    你的福音有出擊嗎? 作者繼名書「福音出擊」之後的力作,激勵讀者反省個人的佈道策略,同時激發讀者設計「具體向人表達神的愛」的計劃。
    此書創意無限、深思熟慮、激發人心,尤其是將「僕人事奉」應用在屬靈爭戰上,效果極為顯著。你可用愛及恩慈打擊魔鬼的恨及傷害。

     本書蠻特別的地方是,有別於傳統對屬靈爭戰刻板的印象,作者從屬靈爭戰的角度來看「僕人事奉」。作者鼓勵自 己教會的會友彎下身來,不求回報地服事周遭的人。他也鼓勵基督徒走出教會,進入社區;強調我們要先付出代價服事別人,再開口傳講神的福音。另外蘇文隆牧師 推薦此書時也提到:「神學生常研究傳福音的新點子、教會信徒常接受談道的訓練,卻都裹足不前。這本書卻是簡易可行的福音行動,把恩慈的力量帶進21世 紀!」

   台北靈糧堂周神助牧師在其對本書的序中點到:本書提出僕人事奉是屬靈爭戰,也是贏得社區、影響城市的基本有效 策略。爭戰禱告、行軍禱告是好的,但若能加上密集有效的愛心、僕人事奉;相信對改變人心、社區、城市的屬靈空氣,將有出人意外的效果。而基督教福音協進會 夏忠堅牧師也在他的序中,以反省的角度提到在社區中的恩慈事奉,和在會堂中的詩歌、禱告、聽道、奉獻的崇拜聚會,不都同樣可以是心靈誠實的敬拜嗎?為什麼 今日的教會只看重會堂中的崇拜聚會,而無視於人群中的恩慈事奉?

    其實近年來台灣教會或基督徒應該也有往這個方向在前進,現在各地許多教會都成立社區發展中心、社區關懷中心、救助中心、服務站....等,也藉著生命教 育、品格教育的服事,切入校園切入社區。但比較可惜的是,有好的接觸與服務,卻不易接軌或引入信仰及教會的體系,往往易流於成為一般的輔導或服務工作。假 若能把握這些接觸與服事的機會,進一步結合權能佈道,藉著聖靈與大能的明證,讓被接觸與服事的對象能直接的與神相遇,並有簡單容易接軌的關懷牧養聚會系統 跟進,相信必會看到神在福音工作上帶來極大的翻轉。

福音再出擊--意念的革新

標籤: ,
「福音再出擊」作者Steve Sjogren於第七章「意念的革新」提到,主耶穌常常用隱喻法來教導人們屬靈的真理,譬如在路加福音十一章中,祂採用自己所熟悉的專業--木工的知識, 來比喻人類的思想好像一棟房屋:「污鬼離了人身,就在無水之地,過來過去,尋求安歇之處。既尋不著,便說,我要回到我所出來的屋裡去。(路11:24)

    作者認為主耶穌在比喻中所指的房屋,是用來說明人的情緒、意見,以及我們對生命的看法--當中有對有錯。我們有正確的人生觀時,就活在自由的國度裡;然而,錯誤的人生觀卻會使我們受綑綁。主耶穌也提到這個心中意念的房屋,有時候是被壯士所佔據,這種暗諭相當明顯就是專指仇敵魔鬼。要得改變與醫治的話,必須剷除壯士。

    要將壯士從意念的房屋裡挪除,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方法。當主耶穌將同一個污鬼從一位生來又龍又啞的人身上趕出來時,祂就是在做除掉壯士的工作(路11)。有些基督徒倡導勤讀聖經、多禱告是使人得自由的最佳途徑,可是,經驗不斷告訴作者,進入飽受黑暗摧殘的意念,有一個最具能力的方法,那就是恩慈對付人心中堅固營壘的許多有效方法中,上帝的恩慈似乎是最簡易的,可供跟隨耶穌的一切人來改變周遭的環境

    作者認為我們都該學習不要膚淺地去看人外在的生命,而是更深地去看上帝正在進行的內在工作。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生命中,改變都是潛移默化地進行,而不是瞬間地突變。很不幸地,現代一般的教會都講求快速甚至便捷的改變,而往往忽略恩慈、良善潛在的能力。

信心不是一天造成的(神國救援計畫?)

    作者提到,教會好比在狂風巨浪中航行海上的大型艦艇,而附近海面上有許多人浮浮沈沈在水面等待救援。艦上的水手們就只有一個任務:盡可能將海難者救回甲板 上的安全地帶。救援的目標不只是將人從大海就上傳,而且被救的人還要加入救援行列,繼續把人拯救回船上。因此,每個人從被救到救人都必須經過下列步驟:汪洋大海 -> 救生艇 -> 醫護站 -> 飛航訓練所 -> 飛航甲板上

    那些等待救援的人們在海中載浮載沈。而待在海中的時間愈長,存活的機會就越渺茫。放眼天下,現今的世代裡有 千百萬計的人們在靈裡與神相隔甚遠,生命浮沈於死亡的海面上。有些人坐在救生艇裡。目前成千上萬的「尋道者」在世界裡不斷地追尋屬靈生命的答案。在這些救 生艇中,的確有部分的人已經尋找到正確的方向,抵達船上,在汪洋大海中逃過一劫。

    一被救上船,這些生還者就被安頓在醫護站裡接受檢查和醫療,使他們傷勢得到醫治。同樣的道裡,每一位剛信主得救的人都是在教會中從「療養」區開始起步的。

    當這些得醫治的人可以站起來時,他們就得進級加入飛航學校,來發掘自己特別的恩賜,然後接受訓練裝備,以便加入拯救船外人的行列。最後,他們在飛行甲板上就位,貢獻自己的心力來拯救更多人回到船上。

建造永存的屬靈居所

    作者引英吉爾所著<收成出了問題>一書中提到的一個表尺,做為舉證歸主過程的範例,可以利用此工具來測量一位非基督徒的「屬靈體溫」,其度量 範圍從負十度到負一度,經過作者修改後的表尺如下:0.新門徒的誕生1.憑信心悔改2.接受挑戰付諸行動3.看見個人的需要4.積極正視福音5.瞭解福音 實義6看見福音基本要件7.對基督教有興趣8.開始認識基督教9.缺乏對基督教的認識10.意識到超自然的力量。

    不只是在得救的事上有進度而已,包括基督徒靈命的成長也在緩慢地進行。一旦我們接受基督為救主,就該往前移動,離開救護站,進入飛航訓練所接受訓練,最後 抵達飛航救生甲板報到,加入救援的行列。通常,來到救生甲板上服事的人也難免掛彩,因此,再回到醫護站接受醫療也是難免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定期地回到飛 航學校接受一定的訓練,以便更新我們服事的各項技能。

    我們也必須明白,從醫護站、飛航學校,直到飛航救生甲板上,是一段耗時緩慢的進程。我們所擔心的是,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耐心來幫助、帶領非基督徒與新生基督徒,所導致的結果可能是傷害他們,而不是重建他們生命

生命更新的藍圖

    作者認為上帝的慈愛是祂用來更新非基督徒心思意念的工具,上帝也藉著自己生命的這種特質來吸引不同的人歸向祂。誠如先知耶利米所說的:「古時耶和華向以色列顯現,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耶31:3)也是這種力量將浪子再次帶回父親身邊(路15)。帶著忍耐的恩慈,不但能夠改變我們所要服事的人,而且,當我們以這種態度與上帝同行時,聖靈也在我們的生命中動奇妙的善工

    當忍耐又有恩慈的力量延伸出去時,也是我們將上帝的生命襯映出來給世人看的時刻。這種工作或許沒有辦法頃刻改變人心,而且服事他人也的確不是件容易的差 事,然而,當聖靈的大能藉著你我的恩慈、良善流暢運行時,人們在罪中的昏昧無知勢必被破除,世人就可以在新生命中奠定永不毀滅的基礎。

福音再出擊--愛我們的鄰舍

標籤: ,
「福音再出擊」作者Steve Sjogren於第八章「愛我們的鄰舍」提到,我們有時候滿心熱誠要為上帝所使用,卻往往忽略眼前明顯的事。我們常常禱告、研經而且奉獻,為要擴展上帝的 國度;然而,有許多送上門的服事機會卻因我們的忽略而錯失了。我們周遭的鄰舍、公司同僚與家族親人都是我們最關切的人,而這些人也往往是最困難成為基督徒 的人。基督徒的恩慈、良善是最具能力的武器,對於這些頗有靈程挑戰性的一群人,福音的大能也有足夠的能力來改變他們。

    作者認為主耶穌對我們的要求就是簡單的一句話:「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這句話的確頗見深思之處。<前一百名>書作者Michael Hart從教會歷史看出徵兆並發覺,教會目前最缺乏的,就是沒有實際表現出來的愛。他的書列出人類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一百位人物。奇怪的是,主耶穌卻落在穆罕默德與牛頓之後,名列第三。Michael Hart為這項調查結果的排名表示歉疚,他表示,如果單就個人的德行來評比這些歷史人物,那麼主耶穌是穩坐首位。

    Michael Hart之所以將主耶穌的影響程度排名第三的原因何在?理由是,主耶穌的門徒們在這兩千年來對祂交託的任務執行不力。Michael Hart這麼陳述他的看法:「主耶穌基督最獨特的教誨是『愛你們的鄰舍』,然而,這教導雖然那麼吸引人,卻好像沒有幾個人願意嘗試。」

誰是我的鄰舍?

    曾有位律法師以譏諷的口吻來質問主耶穌:「誰是我的鄰舍?」主耶穌隨即用一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回答頗具深度的答案(路10:25~27)。

    這位撒瑪利亞人以三種方式向他的鄰舍表達出真誠的愛第一,他相當實際。他不單只發現那個人的苦境,更挺身而出救濟他,即使這樣的付出所費不貲。第二,他在愛中有耐性。即使看不出來那受傷的人是信主的,這撒瑪利亞人仍然堅信眼前的投資勢必有屬靈的回收。最後,這撒瑪利亞人在愛中帶著屬靈的洞見。在他眼前躺在地上的不只是個血流如注的人,更是上帝派給祂的工作

    以字面的意思來下定義的話,鄰舍就是住在隔壁的人。作者發覺,鄰舍可以分成三大種類。就字面上來說,最清楚不過的鄰舍就是住在隔壁的人。無論你是否承認,上帝已經將你分配到你所住的地區,這是主策略性的安排,好使我們藉機將祂的生命傳遞進入世界。當你環顧自己的生活環境時,你是否曾以上帝的眼光來看見祂的安排與帶領呢?

    我們的鄰舍也可以是我們在公司的同事。或許我們不曾視工作為上帝指派的,然而,如果你認定上帝策略性地將你擺在目前的職場,以便擴展祂自己的國度,那麼你對自己目前的工作的態度會有何改變?

    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最具挑戰性的鄰舍是共用一個浴廁的人。實際上,最需要付出昂貴代價的一種屬靈爭戰,是服事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人。上帝使用我們在與世界爭戰中得勝。然而,更大的挑戰是,我們是否能夠贏得在生活上最接近我們的人心。當我們以這種意念來思想上帝的大使命時,這種大使命似乎就像「不可能的任務」!

為何愛自己親近的人是件難事?

    作者提到底下理由供我們參考:1.過於熟稔。2.深怕失望。3.改變的路途相當遙遠

    青澀的果子:學習愛的言語。每一位基督徒的靈性都是從青澀開始的。因此,隨著季節逐步的成長調和,可以幫助我們的靈命逐漸成熟。上帝盼望那些未信主的人能夠學習愛的語言,因此,上帝的計畫是用基督徒成為教師來提供教導的服事。如果非基督徒要真切地認識上帝,我們身為基督徒的人就應當與他們保持密切的聯繫

放棄舊有的模式

    除了基督的言語之外,我們靈裡尚有一種語言非常熟識,那就是仇敵用來醜化上帝、抹黑生命和自我形象的黑暗權勢話語。

    那些生活在我們周遭的人如果想要尋見上帝,首先就得經歷上帝慈愛的話語。而我們的身份是語言教師,首要任務就是幫助他們卸除那些遠離基督似是而非的道裡。一旦他們對於基督徒的生命價值觀改觀,我們就能夠幫助他們重建正確的概念。

    有一種傳統的戰術曾用在屬靈的戰場上,那就是不斷地用聖經的經節來亂棒打在非基督徒身上。然而,如果我們用太多經文投擲在他們身上,這些未信者不但相當混 亂,而且許多不正確的觀念會植入他們心中。他們耳中所聽到的話是:「如果你能夠像我一樣信耶穌,我就愛你。」「如果你能夠像我的生活方式,我就愛你。」 「如果你能夠舉止適切,我就會愛你。」

    非基督徒生活的世界裡的愛是有條件的,他們已經聽慣了這些「如果」。大部分的基督徒在見證福音時都會有類似的經驗,他們總是用這樣的話來打岔:「在你要繼 續想我談到上帝之前,我得告訴你一件事,我已經竭盡所能想要作個好人了。」非基督徒有這樣的成見,認為我們的目標是要靠行為得救,而不是單憑信心信靠耶 穌。然而,要完全地糾正錯誤的看法,需要耗費時間。想要逐步糾正非基督徒心中諷刺的印象,並且幫助他們走出黑暗的辦法,就只有長時間以無條件的愛來服事他們

逐漸流暢

    要說一口流利挪威話的秘訣,就是用挪威話來思考。一旦我們用挪威人的方式思考,我們就像他們那麼流利地開始說話。當我們藉著服事來說出上帝愛的言語,實質 上就已摧毀了世界與教會的溝通障礙。或許一開始會覺得相當彆扭,然而,從一些支吾的話語、生硬的動作,終究會成就恩慈、良善的習慣,然後自然地流露出來。

    語言學習之徑與生澀青果成熟之道是完全一致的法則:循序漸進。如果我們想要將被擄的靈魂從黑暗中釋放出來,那麼就當珍惜每一個改善的產生,並且以每一小步的進展為樂

仔細的傾聽

    一旦某人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在傳福音的人身上時,他遲早會開始詢問一些信仰問題。藉著我們的行為舉止,充分表現出我們是與眾不同的。使徒彼得預期這些人會很 自然地開始對我們產生好奇心,而且也會探問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因此,彼得提示我們:「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做準備,以 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

    在那些排斥信仰的人來看,通常這些人心裡的好奇多過嘴上承認的。雖然,看不見有什麼明顯的進展,可是他們心中的輪卻開始轉動。彼得說,一旦他們心中對上帝愛的言語有所領悟時,他們自然而然會發問。而我們就是隨時預備回答。

耐心地等候

    作者省思自己早期的基督徒生活,意會到自己早期的方法(帶著一個標語傳福音:「充耳不聞的,就加壓」)不但沒有什麼裨益,有時還成為他們歸向主耶穌的障礙。最後認知,我們對人們付出愛,也以溫和的態度與他們同行、回答他們的疑難,之後我們就必須將他們交在上帝的手中在彼前三章經文中可以看到彼得應許:當我們盡了當盡的責任,就應該藉著「仰望上帝」(第五節)得著安息。

    無論眼前所面臨的試探是什麼,千萬不可放棄!要更加殷勤迫切地禱告,要耐心地觀察主在他們身上是如何地動工,並且要為上帝所動的善工感恩。記得要繼續愛他們,持恆地幫助他們活在愛中,也要溫柔地回答他們的問題。如果你能克制自己「逼壓」的念頭,你就會發覺,遲早他們會到你身邊尋求答案

    作者認為在改變人們生命的巨大工程中,我們的責任是做些小事--去關愛,向人們表示非常實際的恩慈、良善,而且帶著非常的忍耐。我們要明白一件事,改變人心的大部分工作上帝會去做,當我們嘗試用自己的辦法去改變人心,就算有再偉大的動機,都是在攔阻上帝動工要改變人心的最佳良方就是退一步,讓上帝來吧

福音再出擊--改變屬靈的氣候

標籤: ,
在「福音再出擊」書中第五章「改變屬靈的氣候」,作者提到有時候最有果效的屬靈爭戰不是用力氣,乃是用服事。我們最好的武器不是蠻力,而是簡單有能力的恩慈。

改變氣候的使者

    在屬靈的境界,也分成各種不同的天候。我們行事的時候會忽略它的存在,可是無論去哪裡或是面對任何事情,幾乎都有一個屬靈氣候的存在。不管屬靈的氣氛如 何,我們都可以為神所用,改變這世上的氣候。作者教會的恩慈計畫在低收入戶住宅辦的餐會就是一個例證。在這個公寓林立的區域裡,恐懼和猜忌是普遍的屬靈光 景。當作者教會邀請數百人來吃烤熱狗和漢堡時,他們改變了那裡的屬靈氣候。他們預備了給孩子玩的遊戲、好聽的音樂和許多的愛。結果,不光是居民實際上經歷 到神的慈愛,一種新的屬靈空氣也透過恩慈的大能應運而生。

是恩慈,或只是好心?

    作者說的「恩慈」是:耶穌的跟隨者被聖靈感動,透過神的眼睛看別人,以實際行動所表達出來的憐憫。保羅寫說:「神的恩慈是領我們悔改。」(羅2:4)簡單地說,如果恩慈起源於上帝的心,那麼唯獨基督徒有這能力聖經所說的意義來作恩慈的人。

    保羅將恩慈視為一個人被聖靈充滿的重要記號(加拉太5:22)。甚至韋氏辭典對恩慈的字義,也暗示它是一種只在屬靈的領域才能找道的性情。

    作者解釋,我們所做的不是奠基在友善的想法上,乃是要彰顯出神的恩惠與慈愛。「我們都被聖靈充滿,而且恩慈行動的目的,是要向人活出神的實際,盼望把人帶到基督跟前。每當我們奉耶穌基督的名對人施恩,我們服事的對象就會打開心門與神建立關係。

如果恩慈是如此奇妙,那麼,我們是如何失去它的?

1.恩慈並不快速。恩慈並沒有速效,而且,從表面上來看,既不亮眼也不會令人印象深刻。
2.恩慈並不容易。恩慈不是一個人內心溫暖的感覺,而是一種實際的行動。恩慈耗時費力,所以,要以超越善行的感覺來行動是很困難的的。
   
    恩慈不是建立自我。恩慈不是與生俱來。恩慈不容易量化。在神的數學裡,一些最有能力的事情不容易量化。「我們並不是為了叫人到我們教會來而服事人,我們服事他們是為了彰顯神的愛,並且使我們的人轉移焦點到外面去。」

    神的愛和同在的氣氛很明顯地在一群人中,屬靈的障礙就會被瓦解,舊的思想模式就會被轉變,人們會來觀看與瞭解耶穌到底是怎樣的人。屬靈爭戰與其說是一個節 目,不如說是一種氣氛。十年中,作者的教會戲劇性地增長,由三十人增加到三千個會友。他們建立團契,比較著重在培養恩慈與愛的氣氛,而較少當面對抗黑暗。

創造一個新的氣候

    非基督徒經歷神的恩典時,有些事情會在他們內心看似無法穿透的深處裡發動。雖然我們有時候會忽視恩慈的力量,然而接受恩慈的人們卻不會。恩慈改變他們心裡的氣候。非基督徒不會對恩慈無動於衷。透過恩慈,這個世界通用的語言,我們超越重重障礙。

    作者提到,非基督徒看見恩慈時就悔改。保羅說:「神的恩慈是領我們悔改。」(羅2:4)除了恩慈之外,聖經沒有提到東西可以領人悔改。信、愛、憐憫和禱告都是很大的事情,但這些都不能應許領我們悔改。

    保羅勸勉腓立比人:「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腓4:5)保羅知道,當這些基督圖像周遭的人顯出神的愛時,他們會改變該城市的屬靈氣氛。

    我們絕對不能忽略或漠視屬靈爭戰的主要目的:在人們轉向基督時,鬆掉黑暗強大的綑綁。恩慈,是不善於戰鬥者的利器,任何耶穌基督的跟隨者都可以顯出恩慈。

    神的恩慈被實際彰顯的時候,所成就的工作,比任何好聽的辯論,或以恐懼為基礎的威脅要來得多。即使在最遙遠的心房裡,恩慈也能改變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