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太福音第十三章耶穌用一些比喻來說明天國的道理,為何主不直接用淺顯明白的話來說明呢?因為縱使耶穌行了許多明顯的神蹟,但猶太人還是硬著頸項不相信不接受耶穌就是彌賽亞。所以問題可能不是出於真道與天國的道理本身,問題更多是出在人的驕傲與自以為義,因著先入為主的觀念,輕看別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這反而推卻了從人可得的許多知識、智慧與經驗,更推卻了上帝要給我們的應許與恩典。
- 撒種的比喻點出人的屬靈土質、生命景況,有如同撒在路旁的,對上帝的道不明白,容易被惡者把道的種子擄去;也有如同土淺石頭地的,沒有在上帝話語上扎根,當有風暴時信心就開始動搖甚或跌倒;另外也有像在荊棘地的,被周遭世界的誘惑所擠住,無法長出生命的果子活出真道;當然也有相信、願意領受明白真道,扎根遵行生命經歷神的大能能結出豐盛果實的好土。
- 關於麥子與稗子的比喻,主講解說到那撒好種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聖經啟導本註釋說到,這稗子指的並不是未信的人乃是指假信徒而言。相信現今的教會也有所謂的稗子--假信徒混在真信徒當中,他們不討主喜悅的行為,讓許多人跌倒而不願接受主及主道。尋寶與買珠子的比喻,提醒我們尋找永生之道有如尋寶與尋找珍珠一般,耶穌所賜我們的永生之道,是值得我們變賣一切來換取的。
- 撒網的比喻裡,講到天國就像人撒網網東西,好的收起來,不好的丟到火爐裡。這提醒聖徒在跟隨主的路上,屬靈的生命必須成長,舊有不屬於主的性情與行為舉止必須有所變化,必須容讓主耶穌來改變我們舊有不屬上帝的生命。芥菜種與麵酵比喻講到天國就像芥菜種與麵酵般,本來微小但當他們發揮功效功能時,顯出來的影響力與造成的成果非常大!每一個跟隨主的人,就像是一個個小小的芥菜種與麵酵,須發揮應有功能並影響改變我們所在的世界。
- 天國的奧秘、屬靈的原則我們能領受多少,就像撒種的比喻土質的預表啟示,人的心對神的話敞開多少、與能明白多少、相信接受多少息息相關,而且也會影響後續能否結出豐盛的果子。耶穌提到天國的奧秘只給那些願意付代價跟隨的主門徒知道,那些相信、願意領受明白真道、扎根遵行、結出果實,一生跟隨主的門徒也就是主所說的好土,相信這樣的人也會在生命裡經歷神的大能。因此祝福神的兒女們都能成為神國的好土,都是願意成為相信、領受、追求明白真道並能扎根遵行、結出果實,在生活中經歷聖靈奇妙的大能與工作,一生跟隨主的門徒。
- 反思
根據撒種的比喻,我們如何分辨自己現階段的「屬靈土質」(路旁、土淺石頭地、荊棘地、或好土)?在日常生活中,我的哪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或「自以為義」的行為,最常像荊棘一樣擠住並推卻上帝要給我的真道與恩典?
- 禱告
懇求天父幫助我除去心靈深處的驕傲與自以為義,柔軟我的心,使我願意變賣一切,以尋寶和買珠子的態度來珍視和追求天國的奧秘。願我能成為扎根、遵行、結出豐盛果實的「好土」,一生緊密跟隨主,在生活中經歷聖靈的大能。
- 行動
從這個禮拜開始,當您聽到或讀到一句與您的現有經驗或看法「相悖」或「不習慣」的聖經教導時,不要立刻排斥或合理化,而是刻意寫下:「這句話在挑戰我哪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然後用一週時間反覆默想、禱告,直到心裡的「土質」對這句真道願意敞開並試圖遵行為止。
- 馬太福音14章施洗約翰的遭遇提醒我們,在遇見試探與逼迫患難的時候,很需要主幫助我們仍有足夠的信心堅守所信的,持守在主所喜悅的道路上。經文中也提到了耶穌的五餅二魚神蹟,從主與祂門徒的互動,我們學到當事情是出於神,不是我們能力所能控制、管理時,我們就必須把焦點轉到主的身上,不要再定睛在我們有限的能力上,而阻攔了主的計劃與作為。當主要我們分享時,讓我們沒被自己的軟弱有限所限,而是轉眼定睛在主身上,並沒有保留的為主獻上自己所擁有的,跨出信心腳步去經歷主所要成就大事。
- 經文中提到當彼得看見耶穌走在海面上,他要求耶穌也讓他能走在海面上,耶穌答應他,只因見風甚大、彼得害怕將沉下去。於是彼得發出求救訊號,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並點出他的問題乃是小信、懷疑。什麼時候我們會呼救呢?大概和彼得一樣,當環境險惡、有生命危險感到害怕的時候,我們會真實的從心中發出呼救。許多時候我們也像彼得一樣,剛領受神引導的時候信心滿滿,但走著走著遇見困難、風暴,開始產生疑惑害怕,因而失去了起初向著神的信心,進而讓仇敵在我們心思的戰場產生進一步的恐懼、害怕;威脅;灰心;自憐;懷疑;混亂;沮喪;憂鬱;矇騙;絕望;一步一步地使我們信心動搖進而讓我們徹底地被擊敗。
- 但感謝主,當門徒驚慌、害怕而發出驚叫、求救時,恩主的手常常在旁及時伸手扶持保守我們;耶穌會「連忙」、「趕緊」出手搭救。主對門徒說:放心,祂透過話語安定受了驚嚇的門徒,這並不是說危機就不存在,耶穌乃是試圖讓門徒知道有祂在,無須害怕。神的名字是『我是那我是』,因此只要有主(神)的同在,我們就可以放心,不用懼怕,祂是那位能控制海浪並創造江河湖海獨具聖名的那位我是的真神。
- 許多時候,當我們沒有察覺風險就不會感到害怕,自然不會來到主耶穌面前求救。但可能有更多的時候,我們太小看自己、小看上帝、沒有信心...,於是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恐懼害怕不敢向前跨越舒適圈。求天父幫助我們,讓我們抓住天父的應許,信心堅定不懼風浪的勇敢向前;讓我們也能敏銳看見環境的險惡,當面對險惡危險有需要幫助的時候,能謙卑地來到那愛我們、願意幫助的主耶穌面前,向祂求救以得著及時的搭救,讓主耶穌來到我們的船上,使我們生命中各樣危險的風浪能停止。
- 反思
當我們面對「見風甚大」(環境困難或威脅)而開始下沉時,我們是傾向於馬上承認「小信」並呼求主耶穌伸手搭救(像彼得),還是傾向於用自己的力量掙扎,直到徹底絕望才想起主,以至於錯失了主「趕緊伸手」及時扶持的機會?
- 禱告
懇求主赦免我們的「小信」與「疑惑」,求聖靈賜予我們敏銳的心,使我們在信心的旅程中,面對任何「風浪」與困難時,能立刻把焦點從自己的有限轉向主的權能,並謙卑且真實地向主發出呼救,經歷主「趕緊伸手」的及時扶持與保守。
- 行動
當您在未來一週內,感覺到任何一絲懷疑、恐懼或灰心(仇敵在心思戰場上的攻擊)時,請立即停止目前的行動或思緒,並大聲或默想唸出經文中的求救訊號:「主啊,救我!」接著,主動將一個您原先認為自己「有限」或「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像「五餅二魚」神蹟交託給祂,跨出信心的腳步去做您能做的那一步,並期待祂的大能作為。
- 馬太福音第十五章裡主教訓文士和法利賽人,點出法利賽人表面上遵守上帝的誡命,而且做得很好,但實地裡卻沒有真正遵行上帝的誡命,他們只是表面行為的遵守,卻不是真心的行出誡命的真義。會不會我們也是如此呢?常常忽略了事情與行為的真義,被字句所轄制了。以為常常上教會,固定的繳十一,常常的奉獻、常常聚會......這樣就算是好基督徒?
- 照主的教導,我們的動機假若只是為了讓人以為我們虔誠、是好基督徒,那麼我們不見得是主的好門徒,好的門徒應該是願意跟隨主的腳蹤,學習主的樣式,乃是甘心樂意的奉獻、聚會....,乃是因基督而改變生命真實的流露。一個主的真正門徒跟隨者,不是以世人的標準、模式、遺傳或吩咐所做的行為、功德的多寡來評判他們的屬靈生命。
- 迦南婦人的故事裡,我們可以學效這位迦南婦人,一顆謙卑、愛子女愛人的心,一顆緊緊抓住主求主幫助的心,以及即使被屈辱也不放棄的信心。從她身上我們看到信心的功課,怪不得主要稱讚說,婦人、妳的信心是大的,婦人也因著她的信心得到主的幫助。我們是否有像這婦人的信心呢?當我們不斷遇見挫折、困難與挑戰時,我們是否因而對人事物感到灰心,甚至對主灰心、對主失去了信心。
- 祝福神的兒女們,讓我們不要像經文中主所教訓的文士和法利賽人只是在做表面工夫,讓我們與主的關係不是建立在一些外在的行為上,而是建築在甘心順服遵行主的命令與祂有真實的互動上。讓我們學習迦南婦人的信心,不僅使我們面對的困難、挑戰得解決,得到耶穌的稱讚。學習她鍥而不捨的信心,沒有因一些攔阻、人的不友善而妥協,也沒有因耶穌的指正、為難而退縮,學像她對主耶穌的權能有正確的認識,能採取信心的行動,不顧面子、謙卑的來到主的面前,因而得到主的幫助與成全。
- 反思
我們是否經常像文士和法利賽人一樣,只滿足於「表面的行為或宗教功課」(如固定奉獻、聚會等),而忽略了這些行為背後真實的「愛主、順服或謙卑」的「內在動機或真義」?
- 禱告
懇求主光照我們,除去我們一切追求表面虔誠的虛浮動機,賜予我們像迦南婦人那樣鍥而不捨的大信心和極深的謙卑,使我們在面對挫折、人際攔阻甚至主看似的「不回應」時,仍能緊緊抓住主、不灰心退縮,並真實活出流露因基督而改變的生命。
- 行動
選擇一項您目前在信仰上固定會做的行為(例如:參加小組、讀經、奉獻等),並在接下來的一週裡,每次進行此行為前,刻意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這樣做,是為了證明給誰看(或滿足社會或教會標準),還是甘心樂意地出於對耶穌的愛和順服?」藉此操練行為背後動機的真實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分享與回饋,相信透過彼此的分享、守望與激勵,我們在跟隨主的路上必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