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9:13 亞拿尼亞回答說:主阿,我聽見許多人說:這人怎樣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你的聖徒,
- 這段聖經講到了掃羅的歸主,雖然掃羅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主耶穌的跟隨者,掃羅如同在逼迫主耶穌,但主對他卻仍賜下憐憫,透過大光向他顯現,並因著亞拿尼亞的帶領,使掃羅得醫治與受洗。
- 假若是我們,我們會如何看待掃羅呢?我們會不會如同當時約拿一樣,不願傳神的恩典訊息給尼尼微城人一樣對待掃羅,會不會如同這段經文中的亞拿尼亞一開始對掃羅有疑慮、有意見,認為掃羅過去怎樣怎樣?但感謝神,亞拿尼亞順從了主的吩咐與指示,去見掃羅並帶領他歸主,最後掃羅也被主大大使用成為主所揀選重用的器皿。
- 神愛每一位祂所造的,凡接待主的神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但我們卻常常不小心用個人的偏見、好惡,因著人的過去來評判與做取捨人,因而沒有正確的回應神把福音傳出去。祝福神兒女們,讓我們學像亞拿尼亞,禱告明白並順服上帝的心意與帶領,跨越我們個人的歧見、好惡、立場、經驗、知識、文化...等框架,看見屬靈田地的莊稼已經熟了,不因人過去的所作所為、怎樣怎樣所限;祝福我們都能正確回應順從神的呼召與託付,用仁慈、良善和尊重去接觸關心傳好消息給失喪的人。
使徒行傳9:26 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
- 這段聖經講到掃羅(也就是保羅)在前往大馬色的路上歸主蒙召後,大有能力地在各處會堂見證耶穌是基督。但當他到耶路撒冷嘗試與門徒結交時,因他過往曾逼迫教會、殘害信徒,所以沒有人願意與他互動、接納他,眾人都對他懷疑、懼怕他、不相信他。當其他的人懷疑他時,巴拿巴卻相信他;當別人都避開掃羅的時候,巴拿巴有寬宏大量的愛心卻接待他、保證他。他沒有因掃羅的過去而敵視他,就一般而言,我們常會因一次犯了錯誤,便永遠受人們責備。
- 巴拿巴真的很不一樣,他能慧眼識英雄,他有不一樣的眼光與眼界,看到別人所沒有看到的。雖然他可能也清楚保羅的過去,但他卻看見保羅的未來—他會成為上帝使用的器皿。也只有巴拿巴接納保羅,信任他,給他機會,帶領他去見使徒們,並見證推介保羅如何歸主、如何到處宣揚基督,讓他得以與眾信徒來往、被接納,並放膽傳道,後來也看見神大大使用他們的團隊。
- BBC英國廣播公司主持⼈克⾥希.坎迪亞博⼠,在他提出的領導力VIP法則之一的「眼光」法則時說到,一個領袖:1.要正⾯看待別⼈的負⾯;要看到⼈的珍貴、尊嚴與價值。2.要有「⾒⼈所不能⾒」的眼光。3.別⼈看到問題、你看到機會。4.別⼈看到混亂、你看到出路。5.領袖與管理者的差別,在混亂中,領袖看到變⾰的機會,管理者努⼒讓⼀切保持調理分明。6.領袖是幫助別⼈⽤不同的眼光看事情。
- 因此祝福每一位神兒女、神國領袖,讓我們都能學像巴拿巴有為父寬大的心胸、眼光與信心,能用上帝眼光看人的特質,能看見人所沒有看見的,讓我們能看得遠、看得早,看出人的潛能與美好,看見上帝在每一個人身上長遠的計畫,接納成全每一個神都可雕塑的器皿。
徒9:42 這事傳遍了約帕,就有許多人信了主。
- 使徒行傳第9章的後面講到了彼得的福音工作,其中彼得在呂大醫治癱瘓的以尼雅,另外他在約帕使多加復活,這兩個福音工作帶來了住呂大和沙崙的人歸服主,以及約帕有許多人信了主。
-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看到,我們不僅口傳福音讓人聽見,更要能夠讓人「看見」,不是人的智慧、知識和能力,而是聖靈大能在人身上的工作。透過神蹟證實我們是從神來的,顯出神的榮耀叫人能相信我們所傳的、相信主。
- 在彼得這兩個福音醫治工作,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宣告了相同的話:「起來!」,其中他對以尼雅說:「起來!」收拾你的褥子。他就立刻起來了。當他向已死去的多加說:「起來!」多加就睜開眼睛、坐起來。我們看到彼得的宣告「起來!」帶來極大的果效,在聖經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類似這樣的例子,當主耶穌或門徒宣告得醫治的話語時人就得了醫治。
- 因此若是你或你所深愛的親友正面對著疾病的痛苦,我們可以試著現在就為他們做宣告的禱告:我奉主耶穌的聖名宣告___潔淨了,___脫離___(疾病)了,___起來行走,___得著醫治了。奉主耶穌的聖名,阿門!祝福神的兒女們,在傳揚主及福音時都能經歷保羅所說的:「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
使徒行傳10:3 有一天,約在申初,他在異象中明明看見神的一個使者進去,到他那裡,說:哥尼流。
使徒行傳第十章一開始介紹了非猶太人的義大利百夫長哥尼流,經文提到了神透過使者向哥尼流在異象中引導,哥尼流領受後立刻回應並差派人去找彼得;同時神也在異象中三次向彼得顯明,加上聖靈向彼得的解惑,最終彼得前往去找哥尼流,後面則提到福音如何臨到哥尼流全家與親人。
蠻特別的是不管是哥尼流或是彼得,神乃是透過異象來引導他們;哥尼流的異象是清楚的指示,而彼得的異象卻是隱喻,需多次再加上聖靈的協助,最終完成神的計畫。這些都是出於神的,在此也看到神的計畫成就需要神的工、神的手。而在兩造之間,不管是哥尼流或是彼得的行動,都有人或同伴參與其中,或許因這是一個須超越國籍、種族的福音工作,有更多人參與見證證實可以防仇敵無法辯駁。
當彼得得著異象時是滿有疑問的,因祂嚴守律法規條,認為猶太人和外邦人有所分別,猶太人原是不與他們相往來的,但是神透過異象中多次顯明以及聖靈的引導,終打破彼得裡面的框架順從回應神。
因此,祝福神的兒女們,讓我們能常常禱告尋求上帝的心意與帶領,領受聖靈光照、力量與異象並順從,沒讓我們個人的歧見、立場、經驗、知識...等框架,攔阻了主的旨意與計畫。也求神的手帶領使我們能找著,像哥尼流一樣已預備好、對周遭產生影響的平安之子,使更多的人能認識耶穌領受神的祝福。
使徒行傳10:24 又次日,他們進入該撒利亞,哥尼流已經請了他的親屬密友等候他們。
- 這段聖經講到神得救恩臨到哥尼流一家及親人的過程,義大利百夫長哥尼流是個義人、敬畏神,是對神柔軟敞開的人,他不僅自己領受神的啟示,最後也把神的祝福恩典帶給他的親屬密友。
- 這段聖經再次的點出平安之子的佈道秘訣,彼得在哥尼流的家裡聚集起一個教會;彼得只是回應了哥尼流的邀請,而神通過哥尼流這個當得平安的人,把一切人帶來聚在一起。當這些人聽到彼得講說耶穌的好消息,這些人相信了,也受了聖靈;因此當彼得離開時,他留下了一個新教會。
- 除了哥尼流的例子,在使徒行傳第十六章的呂底亞身上,也看到類似的情形;呂底亞顯然渴慕神,當她聽見保羅講道,就開放她的家。怪不得耶穌在路加福音十章裡指示那七十個門徒,進入城裡時,要尋找「平安之子」。「平安之子」的特徵就是那些心是渴慕敞開的,這人早已預備好了,要領受神國的好消息。他有好名聲,也和社區裡的許多人關係良好。這人的家或工作場域成了傳福音者的活動中心,信息從那裡發出,滲透整個社區。
- 求神帶領我們能關心並察覺到我們周遭那些現代的哥尼流、呂底亞、埃提阿伯的太監等,對神渴慕敞開、神已預備好了,要領受神國的好消息,且和社區裡的許多人關係良好的平安之子,透過他們把上帝的祝福恩典帶給周遭更多的人。
使徒行傳10:44 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
- 使徒行傳第十章最後講到彼得去找哥尼流,當他見證宣揚耶穌復活的福音,他還說話的時候,聖靈降在哥尼流這群聽道的非猶太人身上,並聽見他們說方言,於是彼得就吩咐奉耶穌基督的名給他們施洗。
- 從這段聖經我們看到神是不偏待人的,那敬畏主、行義的人,不管是猶太人或非猶太人都為祂所悅納。從經文可知主耶穌所做的大能事奉,乃是靠著聖靈所賜的恩膏能力做的!如果連主耶穌的服事都需要領受聖靈、被聖靈充滿得著能力,那軟弱的我們豈不更需要?軟弱的我們實在需要領受聖靈的恩膏能力,需要聖靈保惠師的幫助、引導與智慧能力來面對我們工作、服事上的困難與挑戰。
- 經文中提到哥尼流他們乃是先被聖靈充滿、靈浸,然後才接受水的浸禮,表示被聖靈充滿的主權在神,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流程公式。這邊的例子是當人聽見見證耶穌的真道時,縱使他們還未受洗,仍會被聖靈澆灌、領受聖靈的恩賜、說方言。
- 另外哥尼流雖然虔誠敬畏神,且樂於賙濟窮人,他有好的行為,但靠著人的行為仍不足以使人得救。因此神透過彼得來教導他,使他得聽主的話語,認識神的道得著屬天引導,領受聖靈的澆灌,進而得著主的救恩。
- 因此,求神幫助我們沒有輕看每一個祂所造的兒女,讓我們能敏銳於聖靈的引領,進而能幫助那些已預備好,敬畏主、行義、為主所悅納的人,也能認識並領受神的救恩與祝福。也祝福神兒女們都能看重並專心聆聽關於耶穌的真道與見證,使我們也能像哥尼流他們一樣,領受聖靈的澆灌、充滿與所賜的恩賜與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分享與回饋,相信透過彼此的分享、守望與激勵,我們在跟隨主的路上必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