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璞玉待琢

標籤: , ,
Proverbs 3:1-2 (81 kb)
經文:提後2:22                 講員:蕭富山傳道
大綱:
人生的抉擇 (太7:13-14)
神用年輕人改變世界

     ●約瑟 --被賣後成埃及宰相
     ●大衛 --16-17歲殺獅19歲殺歌利亞
     ●撒母耳--對神敞開,聽見神聲音,神給他的預言2-3世紀後才發生
     ●耶利米--不要說你是年幼的,神要用你改變國家。
     ●提摩太、保羅、以斯帖、所羅門
     ●但以理、基甸、馬利亞 
教會歷史神使用的青年人

     ●威廉--在倫敦講道時15歲
     ●司布真--被稱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佈道家19歲時就講道30歲對六千人講道
     ●約拿單愛德華--帶出屬靈大復興
     ●喬治威廉斯--廿三歲創YMCA
     ●喬治懷特非--第一次向三萬人講道25歲
     ●戴德生(內地會)、葛理翰(青年歸主)
     ●白立德(學園傳道會)、羅倫康寧漢(青年使命團)

但撒旦也努力要得著年輕人

        在過去100年間被稱為聖靈的世代,卻也是血腥的世代,撒旦透過墮胎殺害成千上萬生命。
      ●希特勒--興起青年軍隊殺人
      ●列寧 說--給我4年教導年青人,我想殺的連一個種籽都不剩
      ●毛澤東--你得到青少年就得到全世界(紅衛兵)
      ●史達林--當時戰後許多年青人沒有父親,所有青年人都跟隨他
      ●中東回教革命  盧安達都是青年人的大軍
璞玉計畫 (約一2:13-14):如何服事年輕人?
 
屬靈的父兄與榜樣:摩西與約書亞((出24:13,33:11,民11:28,林後3:18)、耶穌與門徒的例子。(約13:15,徒20:35,提前4:12 ,彼前5:3)

得著異象、進入命定與呼召:徒2:17,提後2:22

培養各種能力、多Q均衡的發展:幫助孩子身心靈無論在學業、品格、個人與公民能力各方面都能成熟發展,使他們成為新世代未來的領袖。(箴1:4,但1:17)

謹守遵行神的話,一生到老不偏離:詩119:9,多2:6,箴22:6

同理溫柔勸導,免得他們失了志氣:多2:6,提前5:1-2,西3:21

尋找建立正向同儕團體,運用同儕正向力量一起成長。(提後2:22,但1:17)

金句: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提後2:22)

<預備信世代領袖 / 蕭富山傳道>

    常看一些教會復興或增長的叢書,試圖從當中了解教會復興的要素或方法,但似乎眾說紛紜。不管中外地區神都曾作了一些工,造成該時空地區社會轉化與復興,蠻可惜的是雖然復興帶來蠻大的屬靈覺醒與影響,時間似乎都維持得不夠久。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工人的預備不夠,大量悔改覺醒歸主的人沒有受到應有的牧養與引領,最後還是回到原點。

    因此預備領袖(門徒訓練)乃是承接復興的重要關鍵,從聖經中可以看到許多例子。舊約明顯的例子是摩西與約書亞,新約是主耶穌與十二門徒、保羅與提摩太。約書亞是如何被神預備的,第一,約書亞世代必須學習在戰場上得勝。約書亞第一次出現在聖經中,是記載他被摩西選派前去抵擋亞瑪力人的攻擊(出17:9)。第二,約書亞必須有榜樣可以跟隨學習。約書亞多次被稱為摩西的幫手。摩西上山領受法版,約書亞跟到半山腰(出24:13)。神的雲柱降下來在摩西的帳棚前與他對話,約書亞在身邊;摩西離開帳棚進以色列營處理事務,約書亞仍然在帳裡(出33:11)。摩西在會幕前眼見神將聖靈分賜七十位長老,約書亞也在身邊(民11:28)。第三,約書亞必須長時間留在神的面前。摩西總是把約書亞帶在神同在的現場。神的同在才能真實而徹底的預備領袖的生命(林後3:18)。

    另外主耶穌自己的榜樣告訴我們,耶穌設立了12個人,要他們常與自已同在。也給他們權柄,差他們去傳道。祂藉著三年半的時間與門徒朝夕相處,於生活中藉著各樣的機會教導預備祂的門徒們。祂改變他們的生命品格、祂改變他們的人生願景(異象)、祂改變他們的思想模式。在這個預備過程門徒與主建立了屬靈的親密關係,門徒之間建立了彼此相愛的關係,繁衍眾多,生生不息的,可以不斷帶出可以帶門徒的門徒。人的時間能力有限,要一下子影響改變與關懷很多人並不容易,但藉著你的生活與生命,很實際地去影響,改變一小群人,卻是可能的。但要發生實際的影響感染,則是需要付代價花時間陪伴與生活在一起(像主耶穌花在門徒身上的)。因此教會的事工應該是領袖培訓、預備領袖、帶門徒的事工,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每一位耶穌的跟隨者應當協助初信者成為主的門徒,在生活中真實經歷神的同在,並活出豐盛的生命,相信生命自然會影響生命,最後必然是結實累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分享與回饋,相信透過彼此的分享、守望與激勵,我們在跟隨主的路上必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