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家成為「教會」

標籤:
    最後我們要來看如何建立家庭的祭壇使家成為「教會」?在《直奔標竿》一書中,華理克牧師強調「健康的教會」應具備五個向度的內涵與目標,就是敬拜團契門訓服事宣教,我們要一個一個來看:

1. 家成為「教會」應有的內涵與目標

    (1)生活(敬拜):(詩篇149:1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向耶和華唱 新歌,在聖民的會中讚美他!)但不僅在聖民的會中,我們應讓信仰在生活中實踐出來,信耶穌就是認真的過生活,不是加入一個宗教。在家中不需戴面具或特定的儀式,家是你屬靈生命最佳的試金石,叫人的本性無所遁形。教會是一種新的生活,教會不是一個禮拜的儀式,是一種有通路的生活,他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有責任的,可以祝福到別人…這種生活會喚醒更多的人起來重建他們倒塌的人生,重建他們倒蹋的社區、國家。

    (2)關係(團契):(來10:24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家是一個重關係的地方,看重生命的團契,在彼此相愛中經歷恩典、歡笑、淚水、喜樂、憂愁、饒恕…。深度彼此相愛的團契生活,因為深度的團契所造成的生命連結,讓仇敵根本無懈可擊。

    (3)成長(門訓):(太28:20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家是你成長的地方,在家中經歷接納、教導、訓諫、成全以致於差派。

    (4)責任(服事):(弗4:12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信仰是跟神一對一的關係,每一個成員都有相對應的責任,人人皆祭司,家中不允許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每個人都應接受訓練參與事奉。

    (5)分殖(宣教):回報父母恩的最好方法就是再去生養,自己生自己養。人人可當父母,當父母是一種責任,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生養眾多遍滿地面。如(徒1:8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倚靠經歷聖靈的能力,傳福音為主作見證主,使更多的人成為主的門徒。

2. 在家裡的聚會

    接著我們要看當我們聚集時,要作些什麼?哥林多前書第十一至十四章裡談到我們聚集時該做的事,另外根據2:42, p.168「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因此聚會時應以使徒的教訓、交接、擘餅及祈禱為聚會內容的四項元素。

(一)使徒的教訓―查考聖經的聚會。    

 (15:21 p.188)「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裏誦讀」了。(1530-31, p.188)我們看見安提阿的「聚集會眾,……眾人念了」,以及歌羅西4:16, p.291的「你們念了這書信,便交給在老底嘉的教會,叫他們也念;你們也要念從老底嘉來的書信」,所提到的都可作為教會聚集時讀經的根據。統計數據顯示,藉由積極參與所學到的,遠比光是聽講而學到的還多。另外科學家也告訴我們,我們對於所聽到的內容記得百分之二十,對於我們看見又聽到的內容記得百分之五十,對於我們聽到、看見、然後自己說出來的內容,則記得百分之七十。在新約時代,教導遠比現在更為互動;例如,徒207保羅因為要次日起行,就與他們講論,直講到半夜,用來形容保羅在以弗所的長篇教導的字「講論」就是dialegomai,從那個字衍生出dialog「對話」一字。因此在聚會裏我們可以藉著查考聖經彼此教導互動,每一個信徒,都可以分享他從主所得的教訓與亮光。

(二)彼此交接―團契、運用屬靈恩賜服事的聚會。

(林前14:26-40. p.245)。

    這就是哥林多前書十四章所說的聚會。這個聚會的性質乃是「你們都可以一個一個的作先知講道」,這個與一人講道,眾人坐聽的聚會,是何等的不同呢!在這個聚會中,一切有屬靈恩賜為著造就人的,都可以自由的受聖靈的引導,運用他的恩賜在教會中。聖靈應當是掌控議程的那一位。對於應該成就什麼,祂自有計畫。如果我們學習去傾聽、順從祂的感動,我們的聚會決不會枯燥乏味!如同哥林多前書十四章26節所描寫的聚會情形,它說,我們聚會的時候,人人都當有所貢獻。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來的話,凡事都當造就人。隨時有需要、或聖靈的感動就講道、聚會、敬拜、禱告、醫病、趕鬼…不消滅聖靈的感動,神的靈向人說話,就馬上起來行動查考初代教會歷史顯示:贏得這麼多人信主的原因不只是信息本身,還有基督徒對彼此的愛。這份愛超越文化、宗教、種族差異、甚至為奴的與自主的藩籬,就是對眾人所作的偉大見證。

(三)擘餅―一起吃飯的聚會。

   (林前10:16-17, p.242)「你們聚會的時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在這一個的聚會裏,大家都來紀念主。不是一個人在那裏作什麼,乃是「我們同領基督的血,……我們都是分受這一個餅」(林前11:20, p.241)。吃飯,顯然在初代教會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耶穌的生活中也一樣。耶穌與非信徒之間最有果效的相處時間,常常包括吃飯,例如撒該、馬太的朋友們等等。聖經裡描述祂和門徒相處的場合,很多也和吃飯有關,例如最後的晚餐、祂復活後和門徒相處的時間。使徒行傳二章46節顯示,初代教會天天存著歡喜的心,一起用飯。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提到,當他們守主餐、記念主的死時,有些人不以合宜的方式一起吃飯而產生問題。一起吃飯會產生一種不拘形式的氣氛,使人在一起分享生活時容易多了。

(四)禱告的聚會。

   (4:24-31, p.170)「他們同心合意的高聲向神說,……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在這裏我們看見有禱告的聚會。十二章的時候,我們又看見(徒12:5, p.183)「教會卻為他(彼得)切切的禱告神」。這樣的聚會在聖經裏不是一個領,其餘人隨著他的分配而禱告,乃是大家因著隨著聖靈的引導而禱告,你也禱告,我也禱告。為個人禱告是很寶貴的,聚會時可以請他坐在中央,有些人來按手在他們身上,表示認同他們。然後無論禱告時有什麼感動,我們就環繞著那方面來禱告。往往大家會有預言或圖畫給他們,或者受感而給他們一節經文。許多的經驗與見證,這種禱告是可能改變生命的!

禱告與回應: 

    什麼地方最能考驗一個人的屬靈份量?會不會是讓人穿上禮拜服,一星期讓人來聽一次道理,又要等下星期才再見面的禮拜堂?答案是:在家裡!當與妻兒同在的時候,他所說所作的都要經過屬靈現實的考驗,真假一目了然。當今這個世界,由於「家」失去它當年的屬靈膏抹,因此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德雷沙修女說:「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飢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與不被關心。我們必須從家庭裡面做起,來修補這個貧窮。」相信神仍掌權,祂正恢復屬靈的家庭來攔阻社會的敗壞。因此,教會當前的要務是要再次恢復它原先的根基,回到它原本的屬靈架構裡,讓「家」再次彰顯它歷史性的屬靈能力。相信當每一教會、神的家被建立起來,世上那些勞苦愁煩的人、那些心靈體有需要的人,他們就找到他們可以去的逃城,教會成為他們的家。相信我們也要看到(46, p.1118)「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的應許發生在我們當中,我們要看見教會這個神的家成為「影響世界的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分享與回饋,相信透過彼此的分享、守望與激勵,我們在跟隨主的路上必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