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鼓勵負責任

標籤: , , ,

最近教會引進一套青少年親子影音課程,覺得很棒,值得成年家長一同學習,這套課程為啟發「青少年親子教育課程」,第六集「鼓勵負責任」,主要重點為:


父母必須清楚說出對孩子的期望,例如孩子必須自己準時起床並準時上學,也必須自己負責完成功課,準備好上學需要的課本與物品;也須清楚說明孩子在家要負的責任,那些東西他們須用自己的零用錢去買。孩子年齡越大,要求他們澳承擔的責任越重;在孩子成人前放手讓他們學習經歷嘗試一些事並附相關責任。

教導孩子責任,須讓孩子可從錯誤中學習,父母不要一直都在充當拯救者。讓孩子學習自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在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父母需容許我們的孩子犯錯,錯誤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可以從錯誤中學習。俗語說:「人生唯一的錯誤,就是沒有從錯誤中學習」,不要怕孩子犯錯,父母可以從中與孩子討論,若下次再遇同樣的情況,他們就有能力用不同方式處理。

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需要改變,孩子還小時需要掌控他們的一切,但隨著孩子長大,只有在孩子求救時才給予協助。隨著孩子成長,父母需要從掌控者改變為顧問。顧問就是讓人問問題提供意見,分享經驗給予建議,以及預測結果,且做完這些事後須退居幕後,讓顧客自己做決定。在父母角色逐漸改變的過程,我們與孩子建立關係與穩固的溝通引導模式。

從掌控者改變為顧問過程須注意的地方與方法:

1.別嘮叨:

嘮叨別無益處,常常反而使我們與孩子關係疏遠。重複講一件事就是嘮叨,被重複教導嘮叨疲勞轟炸的孩子,常常會因此而感到反感,甚至有時會讓孩子對父母的要求反其道而行。

2.給孩子的規定越少越好:

只有在真正重要的事才與孩子說不,父母需決定哪些事是很重要沒有商量的餘地;重要的如應該具有的價值觀,如何融入群體與人互動、尊重他人,對於吸食毒品的態度也是沒有商量餘地,可以幫助他們拒絕誘惑。父母需一起討論哪些事情對孩子是重要的沒有商量的餘地,並採取一致的做法。

3.必須解釋設立界線的原因:

如孩子需幾點回家,因需足夠的睡眠以應隔天的上課或活動。青少年叛逆不是因為長輩行使權柄,乃是因為長輩們獨斷獨行不解釋為什麼有這些規定,也不給他們機會參與這些決定。

4.做好商量的準備:

準備好與孩子一起討論界線,願意做一些妥協達成共識,很公平讓雙方都能接受。父母需學習聆聽孩子的觀點,好好享受與孩子的互動與相處,好好把握與他們相處的時間,協助他們有能力自己做決定、解決問題,成為合格的成人。當我們花時間與孩子商量、討論甚或辯論,表示我們尊重他們,因我們花時間與精力與他們腦力激盪,這也有助於他們的邏輯思考能力;這讓孩子覺得父母重視他們,願意瞭解他們。

5.訂出適當的後果:

孩子若違反規定或說謊,這時就需面對後果,有時須讓他們去承擔自然的後果,有時需事先訂出處罰的規定,以防他們重蹈覆轍。懲罰與界線的連結越緊密效果就會更好。懲罰必須恰當,太寬鬆就不會有效,太嚴厲則孩子會怨恨父母。懲罰可以是不給零用錢、不可上網、不可去朋友家、不可看電視、洗車、打掃家裡、洗、燙衣服;有時讓孩子知道他們令父母失望而感到懊悔這就是一種很好的懲罰。

詳細資訊可以連結愛盟文教基金會洽詢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漸漸放手

標籤: , , ,

最近教會引進一套青少年親子影音課程,覺得很棒,值得成年家長一同學習,這套課程為啟發「青少年親子教育課程」,第五集「漸漸放手」,主要重點為:

很多人會說教育青少年很難,這通常和界線有關,父母對孩子很重要,有愛同時也要有界線很重要,也能強化我們對孩子的教育。

四種教養模式:

1.忽略型模式:既不嚴格也不溫暖,愛少界線也少,可能導致孩子缺乏自信。
2.獨裁型模式:很嚴格卻很少表達愛,當孩子脫離父母掌控,很容易出現叛逆和反社會的行為。
3.放任型模式:常表達愛卻沒有設立界線,易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願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4.權柄型模式:與獨裁型完全不同,孩子知道自己被愛,同時也知道父母會嚴格執行清楚訂下的界線。這是父母要努力成為的目標,孩子會有安全感,懂得自己在家裡、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研究報導發現有愛又有界線的孩子,將來的發展會比較好,但怎樣平衡是個挑戰,在變遷極大的現代如何為孩子訂立界線是更大的挑戰。訂立界線會讓父母破壞與孩子的關係,但孩子需要的是我們做他們的父母而不是最好的朋友。

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遊戲、活動、出遊、聊天、陪伴,但父母需要做孩子父母的角色,而不是越界作孩子的朋友,這會使親子的關係混淆,等孩子長大成人可與父母發展朋友關係;青少年需要我們做父母而不是朋友。

父母會因底下原因訂立界線:

1.保護孩子:防止毒品、酒精、性…的危害,觀察限制看什麼樣的電影。
2.為他們健康著想:如固定時間上床睡覺,以免影響隔天上課精神不濟。
3.家庭生活正常運作:學習禮貌、樂於助人、準時上桌吃飯。

透過父母為孩子設立界線使他們越來越成熟,並使他們在各方面承擔責任。箴 13:24 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

父母如何訂立界線,界線要訂在哪裡?父母要如何定界線非常的難,我們都在學習、需要學習。

訂立界線的幾個重要原則:

1.我們跟孩子是站在同一陣線:

這會改變彼此之間的關係;十二三歲的孩子開始學習想要獨立自主,父母會開始經歷放手的艱難。父母必須清楚明白掌握孩子的狀況,和對孩子進行沒有益處的干預之間的界線與差別。退居幕後的轉變乃是逐漸放手的過程。

2.從外在的界線轉為內在的界線:

孩子正從由父母控制轉變為自我控制;父母角色乃是幫助孩子未來能獨立生活,太嚴格反而會阻礙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我們需要支持孩子的學習過程,父母過度控制會阻礙孩子學會如何自制。

3.信任可以培養出可靠的品格:

信任會伴隨著風險,青少年很需要自主權,父母要學會慢慢放手、減少控制,有界線也要有權柄。孩子需要知道父母信任他們,父母需要以行動表示信任;孩子若破壞這層信任,需讓他知道他需承擔的後果,但須讓他們知道父母願意放手讓他們飛,讓他們長大成熟為自己做決定。

4.逐漸給孩子更多的空間:

先嚴格一點,孩子若能承擔責任與自制,就給他更多的自由。

5.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

一些即使做錯也沒關係的事,不會有危險的事不太重要的事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並自己承擔後果,如選衣服、房間佈置、髮型、零用錢花用…;孩子常透過外表來表示獨立與自我。這會幫助孩子,在真正重要的事上做決定,如用負責的態度對待開車、性與酒精,將來工作後也會有更多的責任心。


詳細資訊可以連結愛盟文教基金會洽詢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有效的溝通

標籤: , , ,

最近教會引進一套青少年親子影音課程,覺得很棒,值得成年家長一同學習,這套課程為啟發「青少年親子教育課程」,第四集「有效的溝通」,主要重點為:

要拉近與親少年的感情我必須與他們有好的溝通,這會使他們感到被愛被支持。許多父母與青少年溝通有許多的挫折,因此父母需學習和青少年溝通的方法。父母常須做一些調整,使彼此之間的溝通更順利減少火藥味。



青少年階段正在學習如何表達出自己情感感受,因此溝通過程需小心,不要落入否定他們、訓話、批評他們所說的、或對他們所說表現出過度熱心(如他們說自己都沒有朋友,大人不要立刻說,胡說,你當然有許多朋友;這時需要找他們談談了解他的感受與實際情況),這可能使他們退縮害怕以後就不會再說出他們的感受,因為害怕被拒絕、忽視他們的感受。

提姆史密斯:我們需要使用青少年的語言與他們溝通,就如同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語言;如果要與外國人溝通就須學習他們的語言。

大人與青少年溝通上有何差異?

成年人溝通時常用推理與邏輯,多半喜歡一次只談論一個主題;青少年剛好相反,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常常變換話題,不在乎打岔或改變話題。另一個差別是,青少年溝通不是為了把事情弄清楚,講幾個小時卻不必有結論。

大人想把每次的談話都變成教育的機會,這絕對會使青少年感到緊張,不敢與大人交談。青少年只有在覺得自在、放鬆、有安全感下才願意談話;大人說話語氣嚴厲或大吼大叫會讓青少年感到反感。大人需要給青少年空間,讓他們在討論中探索自己的看法,從而得出自己對人生的結論。

如何建立或重建有效的溝通:

1.留時間給孩子:

表示我們願意傾聽,孩子有自己的時間表,須配合他們的時間表,這能幫助他們敞開心扉。務必留足夠的時間給他們,除了給時間還要給予注意力,還須注意我們留時間抓住機會與他們交談,到底是要他們聽我們的講法還是要聽聽他們的講法呢?了解孩子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

2.學習傾聽:

大人很需要學習不急著說話單單就只有傾聽。

3.溝通需要給全部的注意力:

與孩子眼神接觸有助於專心聆聽,同時有讓孩子感到受重視,但有時則在一些工作或活動中孩子願意聊天,要抓住機會停下工作與孩子溝通交談。

4.對青少年的世界表示興趣:

問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如體育、音樂、服裝、最近的活動…;需要對他們感興趣,把他們每一個人當成獨一無二的,而不是把他們塑造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5.傾聽孩子的感受:

有些孩子無法說出心中的感受,需要藉著詢問、引導的方式去了解孩子心中的感受。當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時常不容易處理,但千萬不要壓抑他們的情緒,同時也要避免馬上幫他們解決的想法,要抱著同理心傾聽,表示聽到了、理解他們,通常這是他們所需要的。

6.避免打斷:

研究顯示一個只會聆聽十七秒,然後會開始打岔並且發表自己的觀點;要想了解青少年的想法、感受和渴望,父母需要克制不要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7.復述孩子的話:

把孩子說的話再復述一遍,尤其是他們很難表達的感受,這可以非常有效的向孩子表明我們在聽、我們支持他。透過復述過程我們可以更了解確認孩子真正的意思。聽孩子說話很重要,不只聽他們說的話,還要了解這些話背後代表的意思、代表的情緒是什麼。

8.適當的回應:

父母的引導與肯定,智慧、鼓勵、慈愛適當的回應會讓孩子感到我們是在支持他們。

9.用長遠的眼光來看:

必須營造環境讓孩子比較願意與我們交談,有困難需要尋求資源與幫助。

詳細資訊可以連結愛盟文教基金會洽詢

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五種愛之語

標籤: , , ,

    最近教會引進一套青少年親子影音課程,覺得很棒,值得成年家長一同學習,這套課程為啟發「青少年親子教育課程」,第三集「五種愛之語」,主要重點為:

如何滿足孩子最深層的需要?青少年希望別人愛他們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愛他們的表現。青少年需要自信,這段時期他們對自我的認同有許多的疑問。青少年所需要的自信來自於自己深深的被愛與接納,珍惜他們本來的樣子;這自信根植於在他們內心深處的自我價值感。我們的孩子覺得我們愛他嗎?

觀察青少年的行為可以看出他的情感水槽、愛箱情形,空的或滿的。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感到自己獨特的價值,我們看中他,他是值得被愛的是可愛的。

青少年孩子若是深信自己是被愛的,就比較可以抗拒同儕的壓力,為自己做出好的選擇,也更能與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內在的自信會幫助他們信任別人,願意向人敞開。

如何幫助青少年覺得被愛?給他們自信與安全感?

蓋瑞卡門:向青少年表達愛的五種方式

1.時間(一對一的時間):花時間與孩子相處,在這段時間給他們全部的注意力。

付出的時間就等於愛,是在告訴孩子說你對我很重要;一對一相處時間有時似乎沒做什麼,但此時是在和孩子建立感情建立關係,填滿他們的愛箱、情感水槽。光有規定沒有關係反而容易讓孩子叛逆;沒有與孩子獨處建立關係,我們往往無法與孩子談深入的話題。

2.言語(肯定的言語):對孩子說肯定、讚美的言語。如:我覺得你很特別,我注意到你對弟弟很好,我愛你…。

我們對青少年說的話會影響到他們一生對自己的看法;許多時候我們沒忘記小時候大人對我們說的話,這些話也塑造了我們的人格,言語是帶著能力的。約翰高特曼:父母需說五句正面的話才能抵銷每一句負面的話。父母設法找出孩子表現不錯的地方稱讚他,親子的關係就可以大為改善。
父母對孩子說親愛和肯定的言語,不是只是因為他們的表現或行為,就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青少年的自信心其實是很脆弱的。

3.肢體接觸(關愛的肢體接觸):捏一下孩子的手、擁抱、親吻、摟住肩膀…,利用肢體表達愛。

青少年因青春期身體成長、性別意識…肢體接觸會感到不自在,父母會比較不容易藉肢體接觸來表達愛,但請不要放棄,父母要努力透過適當方式、時機來表達愛,度過孩子這段不自在時期;記得不要在他們朋友面前讓他們難為情。

4.禮物(送貼心的禮物):用看得見的貼心禮物來表達愛。

送禮物不見得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乃是想向孩子表達無條件的愛,不是交易或操縱。無條件送禮物所傳遞的情感信息是:我關心你,我覺得你很重要,我愛你。只在節日送禮物會錯過對孩子表達愛的機會,孩子表現良好時、遇困難挫折時都是不錯的機會。但不要濫用禮物來買通孩子,或取代其他愛的語言,這樣送禮物這種愛的語言就會失效。

5.行動(貼心的舉動):為孩子做一些實際的事幫他們的忙。

這裡特別指的不是例行做的,而是那些額外做的事,這些最能影響與感動我們的孩子,如特別花時間幫忙孩子排隊去買夢寐以求想參加活動的票。但須小心不要老是在幫孩子救火,這樣反而使孩子學不會承擔責任、管理時間或看好自己的東西。

哪一種方式讓你的孩子最感到被愛呢?每一個孩子最感到被愛的方式可能不一樣,人們常常會照著他自己最覺得被愛的方式去表達愛。我們需要去了解孩子愛的語言,不斷的練習直到流利的使用;一般會有一兩種最常使他們感到被愛的愛的語言。

雖然每個孩子最常用的愛的語言有所不一樣,但他們仍需體驗這全部這五種愛的語言,父母大人們需學習練習使用這五種愛的語言。孩子也會隨著成長,愛的語言有所改變,須持續的觀察與他們討論或了解。

詳細資訊可以連結愛盟文教基金會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