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林前9:20-23 蕭富山傳道 2012.7.22
神國救援計畫
如同影片中將教會比喻為救生艇,「福音再出擊」作者史提夫‧索格侖牧師在其書中用類似比喻,更詳細的提到神國的救援計畫,教會好比在狂風巨浪中航行的大型艦艇,而附近海面上有許多人浮浮沈沈等待救援。艦上的水手們就只有一個任務:盡可能將海難者救回甲板上的安全地帶。救援的目標不只是將人從大海救上船,被救的人還要加入救援行列,繼續把人拯救回船上。因此,每個人從被救到救人都必須經過下列步驟:汪洋大海 -> 救生艇 -> 醫護站 -> 飛航訓練所 -> 飛航甲板上。當人一被救上船,這些生還者就被安頓在醫護站裡接受檢查和醫療,使他們的傷勢得到醫治。
同樣的道裡,每一位剛信主得救的人都是在教會中從「療養」區開始起步的。當這些得醫治的人可以站起來時,他們就得進級加入飛航學校,來發掘自己特別的恩賜,然後接受訓練裝備,以便加入拯救船外海難者的行列。最後,他們在飛行甲板上就位,貢獻自己的心力來拯救更多人回到船上。
他提到神國的救援工作不只在得救的事上有進度,基督徒靈命的成長也在緩慢地進行。一旦我們接受基督為救主,就該往前移動,離開救護站,進入飛航訓練所接受訓練,最後抵達飛航救生甲板報到,加入救援的行列。通常,來到救生甲板上服事的人也難免掛彩,因此,常需再回到醫護站接受醫療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定期地到飛航學校接受訓練,更新我們服事的各項技能。從醫護站、飛航學校,直到飛航救生甲板上,是一段耗時緩慢的進程。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耐心來幫助、帶領非基督徒與新生基督徒,所導致的結果可能是傷害他們,而不是重建他們生命。
完整的的福音策略
所以整個神國救援計畫,如同許多自然界的生養循環,必須完整整套進行,不可只做一半或部分而已,神國救援計畫也必須有完整的福音策略。像農夫的耕種,需經鬆土、撒種、澆灌、修剪與成長。生命轉化的工程同樣也需經,鬆土:關係的建立,撒種:福音預工埋入信、望、愛真理的種子,澆灌:服事、愛、關懷與牧養,修剪:訓練與裝備,成長:長大成熟結實。
從聖經中看到的福音策略,太4:23-25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他的名聲就傳遍了敘利亞。那裡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樣疾病、各樣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癲癇的、癱瘓的,都帶了來,耶穌就治好了他們。當下,有許多人從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猶太、約但河外來跟著他。主耶穌藉著接觸、服事人們的需要,用聖靈與大能的明證證實祂自己、柔軟人心。祂不僅如此作,也培訓裝備祂的門徒作祂做的事,要他們繼續訓練裝備初信者作主門徒,因此在升天前賜下大使命。太28:19-20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但過往有好些基督徒誤以為大使命是要基督徒離開本鄉到異族去傳福音;也有好些人誤以為「大使命」就是要給人施洗,所以以施洗為傳福音業績指標;更有好些信徒誤以為大使命是要將主耶穌所吩咐的教訓初信者…等等。但當我們細心從希臘原文研究時發現,在大使命的經文中有四個動詞:「去」、「使…作門徒」、「施浸」、「教訓」,其中唯一命令式的動詞,就是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因此,大使命準確的翻譯應該是:「所以你們去,要使萬民作我的門徒…」。「使萬民作門徒」才是大使命的核心!而且這段經文中,去、施洗及教導三個動詞,都是「作門徒」這個命令的一部份。因此,大使命不僅只是叫人去傳福音,更重要的是叫人去,使人作主門徒,活出耶穌的樣式,傳福音只是大使命中的一小部份,推動各樣事工使人作主門徒,才是大使命的終極目標。
保羅在弗4:11-13提到: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就是說明神藉著五重職事、各樣的服事來成全裝備祂的教會,來幫助神的兒女長大成熟,作主門徒完成大使命。太28:19-20中作主門徒有三件事是必須的,「施洗」、「教導」與「遵行」。第一件事「施洗」,只是入門而已,施洗歸於父、子、聖靈名下,代表著團契表徵對基督身體的認同,歸屬於基督的家庭成為祂身體的一部份。第二件事「教導」,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第三件事「遵行」,就是所吩咐的能夠做到,不僅聽道而且行道。這也就是門徒訓練,教導幫助初信者遵行神的道,並在思想、意念、性情、行為更像基督。
所以我們再來看完整神國救援計畫的輪廓,由「接觸」福音對象開始;接著按照福音對象的需要來「服事」他們;藉著我們的接觸與服事,幫助他們建立起自信、盼望與愛的保護城牆。接著用愛與真理來「牧養」他們;並且「訓練裝備」他們成為領袖進入他們的命定,最後「差派」出去他們接觸其它的需要者,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缺少任一個環節大使命就不會完成。相信當這個事工開始循環,初信者可以剛強勇敢去接觸服事人時,將是轉化收割復興的時刻。
所以我們再來看完整神國救援計畫的輪廓,由「接觸」福音對象開始;接著按照福音對象的需要來「服事」他們;藉著我們的接觸與服事,幫助他們建立起自信、盼望與愛的保護城牆。接著用愛與真理來「牧養」他們;並且「訓練裝備」他們成為領袖進入他們的命定,最後「差派」出去他們接觸其它的需要者,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缺少任一個環節大使命就不會完成。相信當這個事工開始循環,初信者可以剛強勇敢去接觸服事人時,將是轉化收割復興的時刻。
勇敢踏出第一步
了解完整神國救援計畫的輪廓,接著就是採取行動踏出第一步勇敢去傳福音。但大家是否有傳福音受挫折的經驗呢?我們都知道也很願意去傳福音,並認真去接受一些傳福音訓練,然後也積極投入傳福音活動。傳福音過程雖然有時會遇到一些不錯的回應;但更多時候卻因對方不接受,或一些不好的回應,使我們感到非常挫折而不太想再出去傳福音,老基督徒應該很有經驗。「從麻將A咖到神學教授」衛神魏連嶽教授,也曾經有這樣的經驗。他反省並研討聖經中傳福音的例證和策略發現:過去他傳福音遭遇的挫折,可能是因為他所使用的傳福音方法,不太適合他、或是不太適合他傳福音對象。當他意識到這個問題,嘗試找出適合他使用、也適合對方的傳福音方法後,他的傳福音事工開始有了很大的果效。我們要來看看有關傳福音方法的兩方面:
第一、適不適合我們:不是每一種方法都適合我們使用。這牽涉到我們的能力與恩賜。有些人適合用歌聲傳福音,有些人用適合相聲。不適合用口頭表達,可以用文字傳達,不適合面對面說,可以在書面上說。不適合公開說,可以考慮在私底下說。
第二、適不適合對方。不是每一種方法都適合我們的傳福音對象。這牽涉到我們傳福音的情境與效果。這部份需考慮:(a)傳福音的場合、(b)傳福音的對象、(c)你和對方的熟悉度。
傳福音方法雖然是很適合自己,自己傳的很興奮,但卻讓對方感到非常不舒服很有壓力。有一位朋友曾經跟他分享,他媽媽50歲的時候,有一位基督徒跟她傳福音,告訴她:「妳信主就會上天堂,妳不信主就會下地獄。趕快信主吧!」他媽媽回答說:「那我要下地獄,你趕快給我走。」這種傳福音方法,雖然很簡單,只講兩句話,但是這種方法可能是會絆倒許多人,而不是會帶領比較多人信主。因此,不是每一種場合、或是每一個你遇到的人都適合傳福音。假如我們完全不考慮到傳福音的場地或對象,我們一定會有很多傳福音失敗的經驗。
因此,我們的福音眼光要看的遠,不要只為了自己的方便,用很簡單或隨便的方式去分享福音。要為著對方生命得救與否,找出最能幫助對方接觸到福音的最好方式。對方的生命在上帝眼裡是非常寶貴的,值得我們用認真、謹慎的態度加以對待。魏教授提出一個關於選擇適合傳福音方法很管用的建議,那就是:你過去是在哪一種情況下聽到福音、是在哪一種方式下被帶領信主的,請先考慮在那種情境下去傳福音、並用那種方式去領人歸主。也就是說,假如過去你是因為人家將福音單張發給你,你看完後,就流淚悔改要信主,然後自己到教會去受洗,那麼你很適合使用發單張的方式傳福音,因為你很有經驗。但是假如你是因為你接觸到某個基督徒,然後對他有好感,然後願意聽他分享見證,之後開始參加一些教會活動,或是開始去接觸基督教信仰的書籍或訊息,而後才決定受洗信主;那麼請你也以這樣的方式去帶領別人。當過去別人是這樣愛心耐心的帶領我們歸主時,我們帶領別人時,也不應當太隨便草率。
林前9:20-23節記載:「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為要得沒有律法的人;其實我在 神面前,不是沒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我們應該要用別人能聽懂,能聽的進去的語言,向對方傳福音。這就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所呈現出來關於傳福音最關鍵的教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分享與回饋,相信透過彼此的分享、守望與激勵,我們在跟隨主的路上必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