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小驢駒服事觀

標籤:
    以前看過一卷『第四個博士』的福音錄影帶,故事主要描寫第四個博士追尋新生王彌賽亞的故事,他變賣所有的一切買了極珍貴的禮物----寶石、珍珠要獻給這位彌賽亞。長途跋涉千辛萬苦路上卻被賊洗劫;碰上土匪窩,他為他們醫病,教導他們生活的本領;每到一處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他就變賣身上的寶石,來幫助他們的需要。他的歲月就在犧牲自己,幫助別人及一連串的搜尋彌賽亞中漸漸流逝。直到有一天他聽見彌賽亞的出現,但他卻已無寶物能獻給祂。最後榮耀的主向他顯現說:我已接納了你的禮物了,因為凡做在我弟兄中最小的一位身上就做在我身上了,而後他就安然離世。

    常常我們願意把自己所有甚至自己獻上給神,但我們卻常常是照著自己的方式,或有所選擇的去尋求、獻上、敬拜與事奉上帝。我們常自我認定怎麼樣服事、敬拜才蒙神的悅納,如同第四個博士一開始一樣以世人的方式獻上珍寶。但從影片及馬太福音25章35~40節:「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喫. 渴了、你們給我喝. 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 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 我病了、你們看顧我. 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主阿、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喫、渴了給你喝. 什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 又什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清楚看出神所要的服事與敬拜卻不是如此。
 
    神所要的服事是生命的服事,一個主耶穌的名被宣揚的地方,是因有十字架的記號,那是必須捨己、慈悲憐憫、付代價、願受羞辱的;就如保羅,史懷哲、戴德生(為中國人而活)馬偕、馬雅各等宣教士,他們是把十字架插在這土地上的人。當一個生命真實感受到愛時,他就會明白十字架的印記;一個動作若帶著愛,被服事者是可以感受到的。福音事工不是在做善事,而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服事。上帝所要我們的事奉,是一種生命的服事與流露。我們不僅以言語傳福音,而是更要用生活來見證。到底要用什麼來服事影響這世代的人?是我們的專業技巧嗎?是我們的組織動員力?是我們的方法策略?是…?我發覺專業或知識可能不是最關鍵的,反而是我們是否有好的生命見證,在小事上忠心,假若我們能如選擇生命樹,單純地切實遵行聖經教導,進而活出屬神的生活樣式,自然就會對我們周遭的未信者發揮生命感染力。

    有一陣子常看一些教會復興或增長的叢書,試圖想從當中了解教會成長復興的要素或方法,但似乎眾說紛紜,最後只好再從神自己的話裡去尋求。從一些文獻資訊可以知道,不管中外地區神曾作了一些工,造成該時空地區社會轉化與復興,蠻可惜的是雖然復興帶來蠻大的屬靈覺醒與影響,時間似乎都維持的並不夠久。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工人預備不夠,大量悔改覺醒歸主的人沒有受到應有的牧養與引領,最後還是回到原點。

    因此預備領袖(門徒訓練)才有辦法承接即將來臨的復興,從聖經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例子。舊約明顯的例子是摩西與約書亞,新約是主耶穌與十二門徒、保羅與提摩太。約書亞是如何被神預備的,第一,約書亞世代必須學習在戰場上得勝。約書亞第一次出現在聖經中,是記載他被摩西選派前去抵擋亞瑪力人的攻擊。(出十七9)第二,約書亞必須有榜樣可以跟隨學習。約書亞多次被稱為摩西的幫手。摩西上山領受法版,約書亞跟到半山腰。(出廿四13)神的雲柱降下來在摩西的帳棚前與他對話,約書亞在身邊;摩西離開帳棚進以色列營處理事務,約書亞仍然在帳裡。

    (出卅三11)摩西在會幕前眼見神將聖靈分賜七十位長老,約書亞也在身邊。(民十一28)第三,約書亞必須長時間留在神的面前。摩西總是把約書亞帶在神同在的現場。神的同在才能真實而徹底的預備領袖的生命。(林後三18)
再來看的是主耶穌自己的榜樣,聖經告訴我們,耶穌設立了12個人,要他們常與自已同在。也給他們權柄,差他們去傳道。祂藉著三年半的時間與門徒朝夕相處,於生活中藉著各樣的機會教導預備祂的門徒們。祂改變他們的生命品格、祂改變他們的人生願景(異象)、祂改變他們的思想模式。在這個預備過程門徒與主建立了屬靈的親密關係,門徒之間建立了彼此相愛的關係,繁衍眾多,生生不息的,可以不斷帶出可以帶門徒的門徒。人的時間能力有限,要一下子影響改變與關懷很多人並不容易,但藉著你的生活與生命,很實際地去影響,改變一小群人,卻是可能的。但要發生實際的影響感染,則是需要付代價花時間陪伴與生活在一起(像主耶穌花在門徒身上的)。

    因此教會的事工應該是領袖培訓、預備領袖、帶門徒的事工,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相信如同2003年六月我們家庭定下的使命宣言:成為主的門徒,在生活中真實經歷神的同在並活出更豐盛的生命。每一位耶穌的跟隨者當協助初信者成為主的門徒,在生活中真實經歷神的同在,並活出豐盛的生命,相信
生命自然會影響生命,最後必然是結實累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分享與回饋,相信透過彼此的分享、守望與激勵,我們在跟隨主的路上必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