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標籤:
Psalm 119:133 (71 kb)
         
    2010年九月由領袖發展協會委託政大選舉研究中心進行的《2010台灣基督信仰民意調查報告》顯示,表明自己「信耶穌」的人,高達10.4%;其中篤信基督教者佔5.3%,天主教為1.3%,其落差的3.8%人口,可謂「隱性基督徒」,值得關注。調查數據表明10.4%信耶穌,有高達3.8%人口「隱性基督徒」,與基督教資料中心朱三才牧師十月中將推出的《2009年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統計資料含天主教徒有6.44%信耶穌相比,也差了4.0%人口,這兩個數據還蠻吻合的。這些「隱性基督徒」可以歸類為那些信耶穌但沒有穩定委身在目前的教會生活的肢體,或許我們應該思考:為何他們沒有穩定委身於教會生活?第一當然可能是他們個人的問題與困難,但是否也有許多教會的問題導致他們無法委身在教會裡,因為他們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他們沒有感受到愛與接納,他們沒有被餵養、造就、成全與裝備,甚至他在這樣的環境裡受了許多傷害,教會並沒有把後門關好,以致沒有把他們留下來,讓他們在外流蕩。

    在朱易的一篇文章中說到:有基督徒從傳統教會出走,共同組成了一個個小型的家庭式教會,有來自福音派,有的來自聖公會和天主教,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對傳統的教會的傳統崇拜方式心存不滿。最讓這些人不滿的是,他們的意見無法讓教會的主任牧師聽到,更別提採納了,他們能得到的頂多是與牧師吃上一頓工作午餐,至於所提的意見,不是成了耳邊風,就成為教會官僚機構的犧牲品。巴納集團的抽樣調查發現,自2000年以來,試圖探索新的崇拜方式,來脫離傳統的崇拜方式的美國基督徒人數高達二千萬,其中包括了家庭教會的基督徒。 從傳統教會出走,成為一個非正式, 規矩少的家庭教會的成員,反映了許多美國人追求的教會生活方式的改變,他們更傾向與追求與上帝和人有更深的關係的信仰生活,而不是傳統的具莊嚴意味的宗教儀式。這當中也反映出美國文化已深刻地改變了美國的教會生態。基督徒將社會上推崇的個人主義,如自己掌握主動,靈活的處事方式和快速變化的適應都引入了教會生活,因此家庭教會的興起以其說是基督徒回到初期教會形式的一個企圖,倒不如說是他們想找到一個與社會文化相適應的教會文化形式。

    在基督信仰民意調查報告中的調查:「最想去教會的時候」,受到親友邀請時最高18.7%,其次分別是聖誕節、好玩活動6.4%,困難無助或害怕時5.4%,煩悶或無聊時4.7%,結婚時1.2%。卻有54.1%的人表示,「無論如何都不想去教會」。我們的神是以馬內利的神,祂樂意與我們同在,因為祂在意我們與祂的關係,因為祂是關係導向的神。祂看重我們與祂的關係,也看重人與人的彼此互動聚集,看重我們與其他弟兄姊妹的關係。祂在約翰福音 13:34裡提到: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這無非是講到人與人的互動關係,更證實祂是一位看重關係的神。但關係是需要經營的,是需要付代價的,若沒有付出時間、代價去陪伴去付出,關係又如何成長呢?關係的進展也是一點一點累積的,若沒有實際的去互動、傾聽、關懷、付出、犧牲甚至捨身,有好的見證、愛的關係,關係才能由淺而深,由點而線而面。現實社會很實際的話,「有關係就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就有關係了」。但真實關係的成長不是速成的也不是表面的,需要經過不斷的接觸互動,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下,才得使關係能往前成長與進深。或許我們應該檢視看看我們與神與人的關係到底如何?我們與神先有好的關係,才能有好見證與人有好的關係。在邀請人來教會前,或許需先省思我們對弟兄姊妹的認識有多少?他們有什麼憂傷喜樂的事?他們是否碰觸怎樣的難處?有事情的時候他會來找你傾訴?會開口找你幫忙?假若我們看得見的弟兄都感受不到愛,我們又如何能邀請人來,又如何能關後門把人留住?

    另外基督信仰民意調查報告中提到:這些不想去教會的人,若教會提供讓他感興趣的服務就會考慮。以親子關係課程21%佔最多,再來是心靈輔導18.6%、理財課程15.9%、婚姻家庭課程 5.3%、兩性交往課程2.7%。求神幫助教會真實看到的社區、鄰舍的需要,每個社區的需要可能都不同,教會不是在趕流行、拼業績,讓我們像好撒瑪利亞人成為真實愛鄰舍的人,當我們用心靈尋求主、真實愛我們鄰舍,神必會啟示量給我們的禾場的需要。依從祂的指示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必要圈住許多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分享與回饋,相信透過彼此的分享、守望與激勵,我們在跟隨主的路上必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