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五種愛之語
最近教會引進一套青少年親子影音課程,覺得很棒,值得成年家長一同學習,這套課程為啟發「青少年親子教育課程」,第三集「五種愛之語」,主要重點為:
如何滿足孩子最深層的需要?青少年希望別人愛他們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愛他們的表現。青少年需要自信,這段時期他們對自我的認同有許多的疑問。青少年所需要的自信來自於自己深深的被愛與接納,珍惜他們本來的樣子;這自信根植於在他們內心深處的自我價值感。我們的孩子覺得我們愛他嗎?
觀察青少年的行為可以看出他的情感水槽、愛箱情形,空的或滿的。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感到自己獨特的價值,我們看中他,他是值得被愛的是可愛的。
青少年孩子若是深信自己是被愛的,就比較可以抗拒同儕的壓力,為自己做出好的選擇,也更能與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內在的自信會幫助他們信任別人,願意向人敞開。
如何幫助青少年覺得被愛?給他們自信與安全感?
蓋瑞卡門:向青少年表達愛的五種方式
1.時間(一對一的時間):花時間與孩子相處,在這段時間給他們全部的注意力。
付出的時間就等於愛,是在告訴孩子說你對我很重要;一對一相處時間有時似乎沒做什麼,但此時是在和孩子建立感情建立關係,填滿他們的愛箱、情感水槽。光有規定沒有關係反而容易讓孩子叛逆;沒有與孩子獨處建立關係,我們往往無法與孩子談深入的話題。
2.言語(肯定的言語):對孩子說肯定、讚美的言語。如:我覺得你很特別,我注意到你對弟弟很好,我愛你…。
我們對青少年說的話會影響到他們一生對自己的看法;許多時候我們沒忘記小時候大人對我們說的話,這些話也塑造了我們的人格,言語是帶著能力的。約翰高特曼:父母需說五句正面的話才能抵銷每一句負面的話。父母設法找出孩子表現不錯的地方稱讚他,親子的關係就可以大為改善。
父母對孩子說親愛和肯定的言語,不是只是因為他們的表現或行為,就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青少年的自信心其實是很脆弱的。
3.肢體接觸(關愛的肢體接觸):捏一下孩子的手、擁抱、親吻、摟住肩膀…,利用肢體表達愛。
青少年因青春期身體成長、性別意識…肢體接觸會感到不自在,父母會比較不容易藉肢體接觸來表達愛,但請不要放棄,父母要努力透過適當方式、時機來表達愛,度過孩子這段不自在時期;記得不要在他們朋友面前讓他們難為情。
4.禮物(送貼心的禮物):用看得見的貼心禮物來表達愛。
送禮物不見得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乃是想向孩子表達無條件的愛,不是交易或操縱。無條件送禮物所傳遞的情感信息是:我關心你,我覺得你很重要,我愛你。只在節日送禮物會錯過對孩子表達愛的機會,孩子表現良好時、遇困難挫折時都是不錯的機會。但不要濫用禮物來買通孩子,或取代其他愛的語言,這樣送禮物這種愛的語言就會失效。
5.行動(貼心的舉動):為孩子做一些實際的事幫他們的忙。
這裡特別指的不是例行做的,而是那些額外做的事,這些最能影響與感動我們的孩子,如特別花時間幫忙孩子排隊去買夢寐以求想參加活動的票。但須小心不要老是在幫孩子救火,這樣反而使孩子學不會承擔責任、管理時間或看好自己的東西。
哪一種方式讓你的孩子最感到被愛呢?每一個孩子最感到被愛的方式可能不一樣,人們常常會照著他自己最覺得被愛的方式去表達愛。我們需要去了解孩子愛的語言,不斷的練習直到流利的使用;一般會有一兩種最常使他們感到被愛的愛的語言。
雖然每個孩子最常用的愛的語言有所不一樣,但他們仍需體驗這全部這五種愛的語言,父母大人們需學習練習使用這五種愛的語言。孩子也會隨著成長,愛的語言有所改變,須持續的觀察與他們討論或了解。
詳細資訊可以連結愛盟文教基金會洽詢
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建立穩固的關係
四個目標來建造能讓青少年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
1. 讓家成為安全和接納的地方
- 他們需要知道不管怎樣我們都愛他、接納他,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對他們來說非常的重要,他們其實很在乎父母的看法,他們希望被接納被肯定,被關心和珍惜;父母若滿足這些需要他們就能夠建立自尊和信心;父母有時常常低估自己對孩子的影響,需確定自己是否帶給孩子正面的影響。
- 讓家成為一個安全的地方,成為孩子的避難所。重要的是要陪在孩子身邊,他們需要了解時我們隨時都能傾聽;但需定界線,不是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陪伴、與他們討論,幫助他們面對解決壓力與別人對他們的期待。
- 有時孩子不願意溝通不願意談,鼓勵他們聊一些他們覺得容易談的事,有需要時他們會願意談更深入的事;在特別的時刻與地點會較願意敞開心扉,度假、晚餐、在可拉近彼此的小空間(花園)、感到較自在狀況(父母開車時)、深夜(試著配合孩子的作息)。父母有時需要為著配合孩子改變作息,讓孩子感到家是被接納、友善的地方;覺得他們可以與父母討論事情,願意傾聽他們的想法;當父母願意傾聽與討論甚或辯論,而不是說教或批評,孩子在家裡就會感受到安全感。
2. 讓家成為學習良好價值觀的地方
- 身教甚於言教,以身作則才會帶出更大的影響力,父母的言行是否與信念一致,他們尊敬誠實和真誠的人。大人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傳遞影響孩子的價值觀,父母是孩子最主要學習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最深。
3. 讓家成為好玩的地方
- 讓青少年想待在家裡,青少年喜歡待在可以放輕鬆可以笑,可以自在地做自己的地方。我們需刻意的讓相處的時間成為有趣的時間。
- 青少年會喜歡待在怎樣的家庭?應該是不會被隨意批評,可以自由帶朋友回家,有喜歡的食物,有自己的空間做自己的事,吃飯時可以與家人輕鬆用餐。
- 如何讓家有趣讓孩子願待在家呢?可能需重新布置房子,學會隨興一點,培養孩子喜歡的嗜好;全家一起去度假,甚或讓孩子邀請朋友同行。
4. 讓家成為孩子學習人際關係的地方
- 孩子學習互動的主要管道就是觀察大人的互動,尤其是父母的互動。他們從父母身上學習如何控制怒氣、化解歧見、彼此道歉與原諒,學習如何有效化解衝突。
- 父母很需要彼此扶持,需釐清婚姻關係的優先次序,需花時間經營婚姻關係,彼此成為團隊同心合意養育兒女。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彼此相愛,父母如何彼此對待會深深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單親父母則自己需要有成人朋友,以得到情感的支持,因為孩子無法承擔此重擔。
- 因著父母沒時間與孩子相處交談,越來越多十一至十四歲孩子因此造成害羞內向,因這段時期孩子最需要父母的幫助。如此彼此也容易造成疏遠,越來越沒話題,孩子也越覺得不自在。
- 父母需刻意改變生活方式才能有足夠時間陪伴孩子,青少年在此時刻情感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一同用餐是青少年學習社交技巧的重要時刻,學習討論、辯論事情,學習輪流說話、學習如何提供意見、學習傾聽;刻意安排一起參與、進行共同活動、運動的家庭時間。
詳細資訊可以連結愛盟文教基金會洽詢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了解青少年過渡時期
最近教會引進一套青少年親子影音課程,覺得很棒,值得成年家長一同學習,這套課程為啟發「青少年親子教育課程」,今天看了第一集「了解青少年過渡時期」,主要重點為:
在這階段父母大人需要做的是:
1.需要調整
改變養育方法,最重要的是改變溝通的方式;青少年這階段開始想擁有解決問題的自由,不是只聽父母發號施令。
青春期是重大的轉變期,小孩長成大人的階段,賀爾蒙急遽變化,腦部發育,會大大影響孩子們的行為,影響情緒的波動、性慾…,賀爾蒙是影響孩子發育和行為的主因。這時期孩子看起來叛逆、獨立、想發表自己的想法、自我中心。
青春期的大腦發育主要與情緒和記憶有關;大腦最後發育的部位是前額葉皮質,心理學家稱之為大腦的警察,有人稱它為大腦的煞車系統,這部位會給你正確的判斷力;青春期孩子這部位正在發育,重點是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階段,有心理學家說有些孩子這部位需到二十五歲才完工。
2.理解他們面臨的壓力
一個明顯的壓力是消費社會的疲勞轟炸,外界消費廣告的引誘;另一種壓力就是課業成績的壓力,父母的期待、繁重的考試等壓力;面對最大的壓力乃是同儕的壓力,需要有歸屬感。
3.記住長遠的目標
與孩子維持並建立良好的關係的重要性;首要目標,幫助青少年培養品格,學習好的價值觀;用較長遠的眼光看事情,需看到他們是我們正在塑造的成人。
詳細資訊可以連結愛盟文教基金會洽詢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台西團隊服事
剛好兩位青年放假有空,邀請他們一同前往台西服事,我分享「新生活新生命」信息,師母回應禱告,青年弟兄作見證與代禱,會後為有需要的姐妹家庭關係禱告,看見神自己的工作,感謝神使用我們!也感謝神讓我們可以有團隊一起服事!往返開在78快速道路上,幾乎都沒有車,有團隊陪伴一起服事,真好!晚上在東北季風呼呼作響的台西,師母看到外籍新娘帶領敬拜,相當感動!求神繼續祝福這地土,也使用當地的教會成為當地的祝福!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