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經文中可知築壇獻祭、求告神的名似乎成為亞伯蘭的習慣,這習慣在亞伯蘭的生活次序裡是非常優先與重要的,在亞伯蘭的遷移旅程裡,特別記錄了他在那裡求告神的名,表示這是很重要的事。當我們反思,我們生命的優先順序會是如何?獻祭求告神會是最重要、優先的嗎?在我們的生命裡那些是可以記念的?那些會被人、被神所記念的呢?
- 經文裡我們看到亞伯蘭的心胸非常寬大,他沒有為自己的利益與羅得據理相爭,他其實是可以的,他是長輩應有這樣的權柄,但他選擇退讓,他選擇和睦,他選擇愛他的侄兒,他選擇信靠神。假若是我們,我們會是像羅得一樣選擇自己看為有利的,選擇眼前短暫的利益,選擇眼見為憑;還是像亞伯蘭選擇不憑眼見單憑信心,選擇成為對的人,選擇倚靠神選擇照神的原則來做事?最後我們看到神大大祝福亞伯蘭,羅得所選擇的最後都化為烏有;神的計畫高過人的計畫,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公義的神更大的賜福那單純信靠祂,敬畏順服祂的亞伯蘭。
搜尋此網誌
2023年12月5日 星期二
主面前作完全人
創世記13:4 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裡求告耶和華的名。
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信心順服與蒙福
創7:1 耶和華對挪亞說:你和你的全家都要進入方舟;因為在這世代中,我見你在我面前是義人。
- 因著挪亞的義,他的全家得著拯救,神的救恩乃是關乎全家的,一家八口,一船八口舟還包括陸上活物的代表,都因挪亞遵行神的吩咐得了救贖。經文中看到神會觀看我們在祂面前如何,是義是惡?在世上我們可能非常在乎人們如何看我們,但更重要的我們更要在乎神怎麼看我們。神會怎麼看我們?祂會看我們是否在意祂的話、祂的吩咐,我們是否有去遵行祂的吩咐。
- 從經文中我們看到活物必需進入方舟才能得蒙拯救存活,這方舟是神指示人,由人所造,最後由神關上的。方舟並不是神所建造,然後人去享受使用,方舟乃是挪亞付上代價,花了極長的時間才建造完成。這世代使我們存活的現代方舟也需要你我付代價建造,當我們建造好了,神也要為我們關上,使我們能在這末世的洪濤中得以存活。
- 我們看到整個方舟救贖計畫能夠成功,主要乃因有神的引導、吩咐及工作(最後關上),再加上挪亞遵行順從神的吩咐;也就是必須是神的工加上人的工。在人的工部分,挪亞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建造的方舟很龐大,需要很多的材料、耗費的時間少說要幾十年,另外他也要為全家與這些活物預備在方舟的食物,這些預備與建造的工程是何等浩大、耗時,更有可能要面對外界世人的嘲笑,但我們看到挪亞沒有因這一切的困難挑戰退縮,他盡了他應盡的部分努力預備建造,最終得著全家的救贖。
- 因此親愛的弟兄姊妹們,處在這末世使人窒息、淹沒人、使人與神隔絕洪流的世代,我們很需要現代方舟、心靈的方舟、生命方舟、真理方舟、家庭方舟...,來使我們存活。你是否覺察聖靈正向我們發出呼喚、提醒與引導?你是否開始回應引導、開始建造現代方舟呢?若還沒,請趕快開始,因為現代救命方舟的建造預備同樣很耗時、耗工,無法速成且是不能偷工減料的。祝福神的兒女們都能開始建方舟,並且帶領我們的家人與親友一起進到方舟中,得著救贖存活到永恆。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人本應有的形象
創世記1:26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 創世記第一章講到了神起初的創造,神第一日分別光暗,第二日以空氣將水分別上下,第三日分別水陸造出植物,第四日安置天上的日、月、星等光體,第五日造出水中和空中各樣有生命的動物,第六日造出地上各樣的動物和人。
- 神的創造乃是藉著神的靈、透過「神的靈」運行,出於神的話、「神說」就成就。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是神創造的中心,神將各樣受造物賞賜給人管理並作食物,當神造好人之後才覺得、才說「甚好」。
- 從經文中可知神的創造乃是有次序、各從其類,在26-28節神清楚用複數「我們」表明祂的屬性,這隱含三一神複數的屬性。26-27節說到人是按神的形象樣式所造,因此人應含有聖父、聖子、聖靈三位的形象樣式。神是有計劃有次序的神,祂的創造是有計劃有規律的,相信祂也希望祂所創造的能持續的有次序,28節點出人類被賦予「管理」、「治理」的權柄與責任,人是照著神的形像樣式造的,因此神要以神形象被造的人來擔負這個任務,要人生養眾多、遍滿地面來彰顯祂的形像與計畫藍圖。
- 神託付人的工作使命,或者說神造人的目的,從經文中清楚可知,就是生養傳承、治理這地、管理活物。烏干達的慕約翰牧師曾分享:人被神造的目的是要治理這地,聖經裡的治理不是掌控,在神的國裡大的是要服事小的,所以神國度裡的治理是服事幫助他人的人。
- 相信上帝將使命託付給人,祂也必賜給人足夠的智慧能力,得以完成祂所交代的工作與使命。祝福每一位神的兒女們,我們都能活出上帝的形象樣式,使用神所賜給我們的智慧、權柄、能力,進而完成神要我們治理管理所處的環境完成神的使命與計畫。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