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神國藍圖--浸潤式植堂

標籤: ,
 第三部為拓殖簡單教會的熱情,摘錄整理書中部分的章節與重點,底下為「神國藍圖--第14章浸潤式植堂」(天恩愛修園叢書)心得分享:

    作者Jaeson的朋友比爾,讓作者看一份他在中國的「策略協調人」的報告,透過家庭教會網絡的領袖,幾個月內,他在某一個特定地區建立了一千多個教會。而那個地區最頂尖的兩個教會植堂者,不是什麼使徒「張」保羅或「天堂男人」,而是兩位年輕的中國女子,一個大約十八歲,另一個二時出頭。比爾說:「她們倆沒有建大教會,她們建的是小教會。 她們每天從東家到西家傳福音,建立福音性查經班,把新決志的人聚集由十到二十人組成的家庭教會,教導他們遵守基督的命令,建立一些簡單的培訓計畫,然後就 繼續前行。他又分享了簡單教會如何有意識地建立其他簡單教會,以及如何持續快速地擴展,直到整個地區的城鎮都被福音浸潤。這是「浸潤式植堂」(saturation church planting)SCP的概念就是在族群、地區、城市、國家和世界的每一個人群單位裡看到基督化身的異象。換句話說,目的就是在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地方,甚至在校園裡,看到教會在運作。

德州大學

    作者和他的朋友吉米在「校園革新網絡」的事工合作,其中吉米和他的團隊開發了為基督有效地接觸到校園的四個關鍵訓練專案
  1. 動員禱告:聯合校園裡所有基督肢體舉行策略性的禱告。
  2. 領袖培訓:聯合校園裡的教職員和學生領袖互相學習,分享資源,一起同工。
  3. 繪製屬靈地圖:透過圖像診斷,分辨在校園裡,主和仇敵各在作什麼。
  4. 浸潤校園:識別沒有信徒在其中的群體,差遣信徒們作為宣教士進入那些群體,建立基督教會。
    他們意識到,要看到福音傳到校園裡每一位學生的唯一方法,是聯合他們所有的力量和資源一起禱告,並在校園每一個群體建立「宣教社群」,或「簡單教會」。透 過屬靈圖像的診斷和研究,他們在校園裡找到700多個未被接觸到的學生/教職員群體,他們決定要接觸所有這些群體。過去幾年,已有120多個「宣教社群」 或「簡單教會」建立在德州大學未被觸及的群體中。各團契的學生志願座校園的宣教士,參加每月兩次的簡單教會植堂培訓,然後兩個兩個到不同的未被接觸的學生 群體中。

    另一個主要的觀念性轉變,是校園裡的基督徒不再把自己看做是觀眾,而自視為校園裡的宣教士。他們為失喪的朋友禱告,關心他們的實際需要,透過成立簡單的福音性查經班與他們分享福音,其結果是建立了簡單教會。

校園的浸潤式植堂

    歷代志上12:32「以薩迦支派,有二百族長都通達時務,知道以色列人所當行的;他們族弟兄都聽從他們的命令。」如果我們要看到福音浸潤每座城市的每所校園,我們必須通達時務,抓住異象,然後知道採取什麼具有策略的行動。

瞭解教會植堂運動(CPM

    作者的一位輔導,華大衛是美南浸信會的宣教士,他利用「教會植堂運動」,十二年內,他在北印度建立了三萬多個家庭教會,有一百多萬新信徒。這個運動完全是本土化的(由當地人帶領),開始於六個家庭教會,然後級數式地倍增,幾乎無法想像。美南浸信會國際差傳委員會給這個運動下的定義是:「教會植堂運動的簡要定義是當地的教會在一特定族群內部植堂快速地、級數式的增長。」每次教會植堂運動,必須有人施行一個仔細考慮過的教會植堂策略。

    作者認為當我們走進一個未觸及的學生群體時,我們的目的是「一個自動倍增簡單教會的本土化運動。」
  • 本土化的:適應當地情況/社區;能與校園語言和文化的核心融合。
  • 運動:自發自動的行動(活的,不是靜止不動或死的。)
  • 自動倍增:讓「嬰孩」自立(不是加法增長--幾年增加幾個教會,而是乘法增長(像人口似的激增爆炸)。
  • 簡單:由精簡的要素組成,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複雜性或繁瑣性。
  • 教會:任何數目的一組信徒相互委身,並遵守耶穌的命令。
校園植堂運動的八個要素
  1. 禱告(24-7的禱告)
  2. 聖經的權威
  3. 佈道(大面積地傳播福音)
  4. 教會建立教會
  5. 門徒栽培(在職領袖培訓)
  6. 職場事工和宣教
  7. 學生領袖
  8. 簡單教會
1.禱告(24-7的禱告)

    禱告總在復興之前,並使復興持續。建立並發展成功的校園教會網絡需要很多禱告。個人、集體和地區的禱告是CPM的基礎。個人,校園中的基督徒必須過禱告的生活。集體,校園或簡單教會,必須定期聚會參與屬靈的爭戰,為失喪的人代禱。地區,校園教會必須以代禱網為目標,保持為他們校園和城市24-7的禱告。禱告是這些被呼召出來開始簡單教會植堂運動的首要任務。從一開始就是你的禱告生活塑造這個運動(路18:7;賽62:6~7)

2.聖經的權威

    「學習神的話並服從聖經」必須深植為每個校園教會的核心。聖經必須是教義和教會制度的指導根據;接受聖經的權威和完全遵守神的話是任何校園教會運動成功的根本因素。聖經教學不是以知識為基礎,而是以順服為基礎。用所有成員都能參與的聖經學習方式,代替由一位牧師或老師承擔每週的講道,這樣大家可以參與、互動、學習並互相守望,立刻遵守所學到的。每此聚會,大家互相查核是否遵守了上次學到的話語,並且是否交了其他人。

3.佈道(大面積地傳播福音)

    有許多方法,但關鍵是要把福音不斷地介紹給盡可能多的學生。簡單教會的焦點是收割!路加福音第十章是我們傳福音的榜樣。裝稼是多的而工人是少的。所以我們禱告求神差派工人出去,兩個兩個,到校園特定未被觸及的區域或群體禾場去,為他們禱告,關心他們,與他們分享神的好消息。

4.教會建立教會

    校園裡的大型佈道特會是很棒,但其結果若不是教會的建立,並連帶促發更多教會建立的話,就沒有果效。要使植堂運動發生,新信徒必須要被造就,帶進一個健康的屬靈家庭,必須立刻向他們傳遞為基督贏取社區朋友和家人的異象。佈道的結果導致教會的連鎖增值絕不是 隨意發生的;必須是從開始就刻意考量的。宣教士也許開始了第一個教會,但之後,是當地的學生領袖帶領建立下一代的教會。

5.門徒栽培(在職領袖培訓)

    真正的教會植堂運動,隨著教會的迅速增殖,沒有時間讓新的簡單教會領袖或建立教會之前離開校園,受長期的神學訓練或幾年的門徒培訓,更不用說倍增運動了。這樣做,會妨害福音的迅速傳播。培訓應當盡可能與實踐相結合。在職培訓的形式隨宣教核廠的不同而變化,但通常包括一系列不妨礙佈道、教會植堂和牧養之類主要任務的短期訓練機制。作者的構想是,在每所主要大學附近都有使徒事工中心,備有一間永久的24-7禱告室,用及時供應訓練來裝備校園裡的學生宣教士。

6.職場事工和宣教

    校園教會植堂運動不應該停在校園或止於畢業。職場事工意味著滲入、改變社會的各個層面:政府、商業、教育、媒體、藝術和社區。所有校園教會網絡的學生必須從一開始就受訓,並被授權建立簡單教會,把神的國度帶到社會的每個領域,特別是貧困區和未被觸及的「10/40窗口」。

7.學生領袖

   校園教會植堂運動需要由學生領袖推動。因為學生領袖瞭解那些傳福音對象的景況,而且容易被同儕認同。隨著校園教會網絡的發展,一位畢業生可能成為受薪的教職員。然而,運動的大部分工作及成長將繼續由在校園附近工作的信徒或雙職學生或校友領袖帶領,由他們繼續輔導校園裡的學生作事奉的工作(弗4:11)。這種依靠非神職的學生領導,為教會植堂者和簡單教會領袖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潛在資源。依賴受過神學訓練,甚至是受過教育的教職員/牧師領導,意味著這個事工將永遠面臨領袖的短缺

8.簡單教會

   校園教會不能依賴外界經費或擁有聚會的教堂。這樣只會抑制校園教會植堂,減慢教會的增長。反之,因為簡單教會可以在任何地方聚會(公寓、家裡、店面、公園等等),教堂的費用省去了,奉獻可用於更多的事工(例如,教會建立教會、社會公義行動和海外差傳)。這樣,建堂經費再也不能阻礙簡單教會的再繁殖。此外,因為這些簡單教會不採中央集權的領導方式,為了全市範圍內的教會共同拯救失喪者的努力,他們會在一個校園區域結成聯盟和關係網絡。簡單教會浸潤校園越多,伸展到校園各個不同學生群體的潛力就越大。

相關詳細的內容請參考「神國藍圖」一書(天恩愛修園叢書)或Jaeson Ma的網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分享與回饋,相信透過彼此的分享、守望與激勵,我們在跟隨主的路上必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