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

合神心意的教會聚會

標籤: , ,

徒2:41-42 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1. 教會弟兄姊妹聚會的時候要做些什麼?倪柝聲在他的文章裡提到在聖經中,有兩種不同的聚會。有一種的聚會,是使徒性的聚會;有一種聚會,是教會性的聚會。一切使徒性的聚會,都是使徒自己主持,讓眾人在那裡聽他一個人講道。聖經裡還有一種的聚會,乃是教會性的聚會,不是一個人主領的聚會,乃是彼此,乃是互相的聚會;在聖經中,使徒性的聚會,乃是一個人的;教會性的聚會, 乃是兩個人或三個人實行貢獻的,全體都有權可以貢獻的。換一句話說,一切是彼此的,才算教會性的聚會;一切都是一人主持的,就是使徒性的聚會。這兩種的聚 會,聖經都是分得頂清楚的。
  2. 倪柝聲特別提到今日這種講道的聚會,所謂的「禮拜」,或是「講道的聚會」,或是你給它起了一個另外的名目,乃是一人主席,眾人順從的聚會,乃是使徒性的聚會,而非教會性的聚會。
  3. 他提醒今日的信徒的確是道聽太多了!耳朵是受了教育,知道什麼是好道,但是於他們的靈性有什麼幫助呢?他們是一個死僵被動的人。從來沒有學習幫助別人,盡他們的本分。工作性的聚會,不能代表地方教會靈性的程度;教會性的聚會,才能顯出地方教會的實在情形。唯有當他們自己聚會的時候,我們才能看見他們實在的情形。因此從倪弟兄的分享,我們了解弟兄姊妹受裝備建造,不應只看重工作性、使徒性的聚會,也要看重教會性、肢體性的聚會,不只是單方向的被幫助建造,也要被成全鼓勵實作、貢獻、彼此的幫助與勸勉。
  4. 回到新約聖經使徒行傳2:42 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我們看到初代教會的聚會乃以使徒的教訓、交接、擘餅及祈禱四項元素為聚會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聚餐:吃東西,一同用飯;分享生命:分享物質、屬靈的福份。學習聖經:互動參與學習,不只是觀眾。一同禱告:祈禱是我們向神說話,預言是神向我們說話。
  5. 網路上曾看到的一個「當你們一起聚會時」提到了他們恢復初代教會的聚會模式,他們是一個典型的家庭教會,基本上有10-15個人,他們會做四樣事情。他們會有聚餐,Meeting = Meating,他們會吃東西,一同用飯。第二、分享生命。不光是一小時的事。生命包括:分享物質的福份,分享屬靈的福份。第三、學習聖經。他們不光是聽一個講員在講,30分鐘的聖經講解、給他們三點講義,然後回家,並在路上忘記95%的內容。他們乃是互動的,參與學習聖經,幾乎是同參聖經的內容。教導的主要方式是討論、對話。第四、一同祈禱。他們在祈禱和說預言。祈禱是你們向神說話,預言是神向我們說話。每一個簡單教會的聚會,每一個相聚,都會是不一樣的。在某些日子裡,只有禱告。某些時候,有教導,神在做些事情,有教導的需要,有糾正的需要,而某人會做教導。在某些時候,你們就只單單的敬拜,在那裡享受神。每個聚會不必是一式一樣的,但必須是自然流露的。祝福神的兒女們,每一次的聚集,透過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讓我們彼此得建造、被成全、擴張、長大成熟,能從吃靈奶到吃乾糧,從屬靈嬰孩、小子、少年到父老。

徒4:31 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
  1. 從使徒行傳可以知道初代教會聚會,乃以使徒的教訓、交接、擘餅及祈禱四項元素為聚會的內容。其中禱告的聚會從使徒行傳中的記載,似乎不是全由一個人領,其餘人隨著他的分配的禱告模式,應該是大家因著隨著聖靈的引導而禱告,你禱告,我也禱告。
  2. 關於聚會中的禱告一篇文章說到,在家教會(House Church)或簡單教會(Simple Church)裡,沒有太注重的程序,儀式;復活的基督,才是他們中間所當注重的「程序」。也就是說,當家教會不知道下一步要作什麼時,他們就會禱告,仰望主而得到啟示,知道下一步要作什麼。
  3. 新約中可以知道啟示性,預言,造就性的信息,常指出人心的隱秘事,神常將特別的信息帶給使徒;指出屬靈的潛能;安排特殊的神聖約會;鼓勵個人。主耶穌教導人禱告時說:求主赦免我們的過犯。因此在一個彼此分享生活的團體裡,任何不良的行為都不會隱藏太久;這樣的團契提供彼此負責,監察,與委身的環境,因此,在這樣的團體聚會中,會看到彼此真實的認罪,互相禱告代求,為國度需要、工作、神的旨意成就禱告,進而看見神的工作與醫治。我們會看到許多犯錯的人,為罪生出懊悔,結出自新,自恨,慇勤,熱心。
  4. 在聚會中為個人禱告是很寶貴的,一個簡單教會提到在他們的聚會中,他們時常會請被禱告者坐在中央,有些人來按手在他們身上,表示認同他們。然後無論禱告時有什麼感動,他們就環繞著那方面來禱告。往往大家會有預言或圖畫給他們,或者受感而給他們一節經文;這種禱告是可能改變生命的!祝福神的教會,讓禱告成為教會肢體的生活型態,讓聚會中的禱告不只是一個安排的活動、節目,而是成為每一個肢體的生活與生命,透過彼此的禱告、代求,帶下神的啟示、工作、醫治與祝福。
西4:16 你們念了這書信,便交給老底嘉的教會,叫他們也念;你們也要念從老底嘉來的書信。
  1. 初代教會聚會除了有禱告,還有使徒的教訓,如同歌羅西書提到的讀神的話語,初代教會聚會中也會學習神的話、命令。當時的信徒因他們還沒有我們今天的新約,他們所有的聖經不過是舊約書。在使徒行傳15章以及歌羅西書第四章,都可以看到教會聚集時會讀聖經或使徒的書信,相信在那時的聚會裡,每一個信徒,都可以說出他從主所得的教訓與亮光。
  2. 關於使徒的教訓、學習神話的聚會,在新約時代的教導學習應遠比現在更為互動;縱使徒20:7保羅在以弗所的長篇教導中使用了原文「講論」dialegomai,而這個原文字衍生出dialog「對話」的原文一字。而且從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單單閱讀內容可記得10%,若是用聽的可以記得20%,若是聽加上看的則可記得50%,假若聽加看加上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則可記得70%,而若再加上像門徒學習師父實際去做時則可以記得90%。我們看到耶穌對門徒的教導、使徒的談論分享教導,充滿許多的對話討論與互動。因此在教會聚會裏聖經的學習,當有更多的彼此互動對話討論,每一個信徒都可以分享他從主所得的教訓、經驗與亮光,相信將會有更佳的學習效果。
  3. 一篇家教會文章裡提到,在教會小聚會又輕鬆又開放的討論中,人們能夠讀經,就能夠細察一切的教導,彼此相識又相愛的弟兄姊妹往往會慎重地考慮一些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即使人們沒有達成共識,但是愛,而不是教義,仍然使他們相聚一起。教會中任何人作出的教導,連同長老/牧師/監督在內,也要受到別人愛心的察驗,因為每個肢體也是教師(參考約壹二27),有一種聖經模式內置的相互制衡,可有助防止人們在教義上走差。
  4. 「首要步驟First Step」一書提到關於簡單的聖經討論會的實際做法與建議,沒有指定的“老師”(當然,除了聖經和聖靈)。帶領者只是主持,而不是牧師或解答聖經的人。請小組成員大聲念一段聖經時,要顧及到每一個人。然後,提問幾個簡單的問題。允許有別的答案。倘若你發現你做了大部分的討論,那麼你就沒有用對方法。互動討論有助於會眾落實他們所學的。整個小組不僅要讀聖經,也要一起找出經文的意思。然後,對於每個小組成員要怎樣“生活”,或者遵守他們所學的,以及他們要把他們所學的“告訴”誰,他們要做出承諾。這些“生活”和“告訴”的承諾就是門徒訓練的基本要求。下次聚會時,每個小組成員要給出他們承諾“生活”和“告訴” 的進展報告。你不要每次討論會都擔任帶領者。只帶領第一次做個示範。然後下次聚會, 請別人帶領。
  5. 祝福神的教會,讓討論互動學習神的話成為教會肢體的聚會型態,讓聚會中的學習不只是一些單向式的課程,而是幫助每一個肢體自己都能拾取嗎哪有所貢獻,透過彼此對話、討論、互動,不只是停留在只能吃靈奶的階段,而是能長大成熟進入自己吃乾糧彼此擘餅餵養。
林前11:20-21 你們聚會的時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因為吃的時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飯,甚至這個飢餓,那個酒醉。
  1. 初代教會聚會中也會有擘餅的聚會,也就是一起吃飯團契的聚會。吃飯,顯然在初代教會生活扮演重要角色。耶穌與非信徒之間最有果效的相處時間,常常包括吃飯,例如撒該、馬太的朋友們等等。祂和門徒相處的場合,很多時候也都和吃飯有關,如最後晚餐、復活後和門徒相處時間。
  2. 耶穌許多的教導乃是在家裡享用家主所供應的食物時一同進行,相信祂餐桌前的教導,應該會是周圍坐滿了大大小小的人,以非常自然、生活會談方式進行。而不是餐後,以一個專業集會程序的方式,來開始祂的教導。一起吃飯會產生一種不拘形式的氣氛,使人在一起團契分享信仰分享彼此時更敞開、容易。
  3. 許多家庭教會聚會的主要環節,通常就是一同用飯。對很多家庭教會來說,那頓飯包括主餐,或根本就是主餐,而每個家庭教會可以決定如何最好地帶出主餐的屬靈意義。巴克萊在他的著作《主的聖餐》中寫道:「毫無疑問地,主餐始於一家人在私人或朋友的的屋子裏一同用飯…吃一小塊餅,呷一口酒,這種想法與最初的主餐根本完全無關……主餐最初是很多朋友在家中一同用飯。」蠻多現代聖經學者也會同意巴克萊的觀點。當讀到保羅寫給哥林多信徒的信(林前11章),顯然初期教會在家中一同用飯時實行主餐,而且用不著聖職人員主持。
  4. 家庭式聚會有一項因素比別的更重要,更能決定一個團體成功與否。就是他們聚會的時候一起吃飯嗎?一起吃飯的人,一定比那些不一起吃飯的人做得好。聖餐在家教會裡是以真正的食物套上屬靈的意義;而不是以真正的屬靈意義,套上一個象徵性的用餐。
  5. 家庭教會聚會時可以一人或一家帶一道菜,人人都有所貢獻,避免一個接待家庭需煮了一大頓美食,對許多家庭這會有很大的壓力。如果是晚上,可以請上班族從商店裡帶些東西來,例如汽水或甜點。當然在缺乏規劃組織下,會出現缺點,例如每個單身家庭可能每次都帶某種麵食來。當然,大家事先若告知會帶什麼,就可以避免這不必要的困擾。如果有的家庭經濟拮据,那麼剩菜就能不帶痕跡地協助他們。(有時候可以煮特別多食物,以便那麼做。)祝福神的教會的聚集,能多透過一起吃飯團契分享信仰,在透明、自然、生活化的氛圍下,活出彼此相愛、生命成長的生活。
林前14:26 弟兄們,這卻怎麼樣呢?你們聚會的時候,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繙出來的話,凡事都當造就人。
  1. 從聖經可以了解初代的聚會形式,其中有彼此相交─也就是肢體間彼此互動分享、團契、服事的聚會,屬於倪柝聲所提教會性的聚會。而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至十四章中所描述的這樣的聚會,有一個明顯非常突出的特徵,就是聖靈與他們同在,聖靈把恩賜分給各人,來造就基督的整個身體。
  2. 倪柝聲舉林前14章26節:「聚會的時候,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來的話。」說到,這樣的教會為教會性的聚會,是地方教會的聚會。這樣的教會聚會,不是一個人主持,不是一個人講道,眾人聽道,乃是大家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來的話等等。在這個聚會裡,不一定是誰講,或是他,或是你。或是你起來,或是他起來。沒有一定,乃是或有。所以,這個聚會的原則,乃是彼此,乃是互相。今天也許是我站起來講,下次也許是他站起來講。今天也許是你被聖靈感動幫助弟兄,下次也許是我被聖靈感動幫助弟兄。這是「兩個人或是三個人」一類的聚會。
  3. 林前14章聚會的性質乃是「你們都可以一個一個的作先知講道」,也就是人人都當有所貢獻,而且聚會中一切屬靈恩賜的運用乃是為著要造就人,弟兄姊妹因受聖靈的引導,自由的運用聖靈的恩賜在教會的聚會中,以屬靈和物質上彼此的分享、團契、陪伴、扶持、鼓勵、協助,使肢體間更深的彼此確實相愛。
  4. 倪柝聲分享到地方上的弟兄姊妹怎能在聚會中,彼此造就呢?他提到教會性的聚會,能叫弟兄們把他們領受的屬靈恩賜所得來的分給眾人,叫教會得著造就。神所定規經常造就地方教會的方法,乃是教會性的聚會,而非工人的聚會。不然,一個人一直在這裡講道,眾人一直在那裡聽道,結局就除了作工的人外,誰都不管屬靈的事,誰都不管幫助別人的事。這樣,就是有聚會,也不過是工作單方的,並不是教會全體的。這樣,教會怎能長進呢?他提到教會怎樣會落到今日的地步呢?就是因為教會是建造在工作的聚會裡,並沒有哥林多前書十四章那樣的聚會。
  5. 因此,祝福神的教會能有更多彼此相交教會性的聚會,人人都當有所貢獻,領受聖靈的澆灌與引導,自由運用聖靈的恩賜在教會的聚會中,因著彼此真實的分享、團契、陪伴、扶持、鼓勵、協助,使教會肢體彼此得著造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分享與回饋,相信透過彼此的分享、守望與激勵,我們在跟隨主的路上必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