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傳統教會的現況


底下文章為對教會觀的信仰反思

文章乃轉自網路上收錄的有關家教會系統的ppt
並摘錄自家庭教會建立手冊與改變世界的家內容


作者渥夫根.辛森將幫助我們摘下歷史、傳統的眼鏡,從新約聖經中的教會元素來看教會。我們發現,許多傳統教會體制並不是出於神的教導,它們甚至攔阻了真正的生命成長,耽延了我們完成主的大使命。作者提到許多關於教會的改革與反思,
蠻值得我們一同來反思與檢討

-----------------------------------------------
傳統教會的現況
    • (宗教化)
    • 聖靈澆灌的原本意思是,基督耶穌生在以色列,但衪是屬於全人類的,這好消息是關乎萬民的,所以當基督復活升天以後,聖靈要把基督的實際,超越時空的實踐在全球
    • 當基督教國教化(妄自菲薄、自我矮化,把自己同列在所有宗教中間而成為一支)的時候,就變成教條化、組織化、活動化
    • 原本是神對人的啟示,後來變成一種教條
    • 原本是一個活生生的團契,後來變成一個組織
    • 原本是一種使命,後來變成一堆宗教活動
    • 當人把基督信仰宗教化、利益化以後,我們就限制了聖靈的工作,基督教就注定了無法完成耶穌所託付的使命。
    •   (利益化)
    • 基督徒的聚集是為了在彼此相愛中成全別人,並在最後的分散中將生命最成熟的果子分給這社會每一需要的族群
    • 聚而不散的基督徒團體終必成為利益團體,原本是神對人的託付,後來變成人的利益範圍。
    • (拼圖的比喻 
    • 一個人可能擁有完整的拼圖片,只因看錯了藍圖,他雖然努力拼圖,還是拼不出對的結果
    • 今日的教會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
    • 我們也講五重職份,卻沒有把它擺在對的位置上
    • 我們也有敬拜讚美,卻只在教堂裡面敬拜讚美
    • 我們也有讀經,卻只是讀到腦袋裡變成一堆知識
    • 我們也有禱告,卻只是用嘴巴說說而已
    • 我們也講宣教,卻是在打殺別人的利益,擴張自己的利益
    • 我們也講十字架,卻只是生活中的裝飾品… 
    • (不大又不美)
      1. 今天我們的教會的問題出在,不大又不美,慶典的特質和家的特質都沒有顯明出來  
      2. 家是由家長或地方長老所帶動的;慶典則是由五重職分所發動的,是國度性的
      3. 大不是指著他的組織龐大,而是指著他的合一而言;美是在於他的小,團契互動的深度而言
      4. 所以基督徒往外的爭戰,是合一的見證;往內的建造是團契
      5. 不大也不美:沒有生命的團契也沒有合一的見証
      6. 教會對當地的社會缺乏屬靈的影響力
      7. 大半的基督徒在今日社會中選擇安靜,而被認定是一群不值得去注意或逼迫的人。
    • (座堂主義)
      • 西方的人一看到教堂就有安定感,然后有時候到教堂裡去跪一跪,就覺得罪全得赦免
      • 這座堂主義不是聖經上所要給人的,反而叫人逃避真正每天必須面對的生活
      • 能夠進教堂安靜一下當然是好的,但更好的是隨時隨處跟主有生命的關連,也就是在生活當中與主同行
      • 一個人在現實裏面打拼之後,我們就會很想再回到媽媽的肚子裏面,但我們沒有辦法永遠躲起來,你還是得往外走!
      • 假如蓋一個教堂,變成像媽媽的肚子一樣,誏人暫時躲起來,討個一時的心安和平靜,卻不敢去面對殘酷的生活掙扎和痛苦,雖然達到某一種程度的安慰跟麻醉作用,但至終沒有辦法建立他們真正落實的生活。
        • (傳統教會的現況6)
          • 一種高投資、低成效、浪費資源的活動
          • 逃離家中的責任,生活沒有見証
          • 山頭化:基督教宗派和團體林立,失去了合一的見証以及對世界的影響力
          • 偶像化:崇拜明星傳道人、追逐特會
          • 世俗化:充滿了許多僵化且牢不可破的傳統。

          另外在改變這世界的家一書中,作者提到底下十五個論點:
            
          十五篇有關教會邁向「長成基督身量」的論點。

          1. 教會乃是一種生命,而不是宗教集會。

               在沒有被稱為基督徒以前,主耶穌的門徒被稱為「道路(the way)」。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活出一種新生命。最原始的教會並沒有呈現出:集聚在一個神聖的場所,由一位聖品人員來帶領宗教集會,然後在那裡經歷耶穌。不,他們乃是活在啟示性的引導下,在被稱為「家庭教會」的架構裡,活出能解決社會問題挑戰的屬靈生命。

          2. 是時候我們改變系統了: 

              目前大部分的教會系統,是源自第四紀,當君士旦丁王接納基督教為國教後,從舊約的宗教架構中延伸出來;具有祭司(聖職人員),祭壇(講台),聖所(教 堂),類式猶太會堂的敬拜模式。羅馬天主教會,繼續將它架構正統化為「大公教會」。當馬丁路德改教時,他只更新了福音的層面,而沒有更新教會的系統。由後 期的改革派將它的「架構」帶出來,浸信會給它施了浸,貴格會將它干洗,救世軍給它披上外衣,五旬節教派為它膏抹,靈恩教派將它更新一番。但到如今還沒有一 個時期,曾有任何運動改革,把這屬於古老,舊皮袋架的「架構系統」改變過。  

          3. 第三波的「改革運動」:

              當馬丁路德發覺福音教導人稱義的方法是靠「信心與恩典」後;他開始以改革神學(第一次),將教會從天主教的伽鎖解放出來。進入在第十八世紀時,藉著一些的 靈性更新運動如,莫拉唯亞弟兄會等人,重新帶給教會與神有親密的關係;這給教會帶來屬靈上另一波重大的改革。我們稱這為第二代的改革。現在神正在啟動第三 次的新皮袋改革;「教會系統與架構的改革」

          4. 從教堂到家庭教會:

              嚴格說起來,自新約起,根本沒有所謂「一間神的家」的講法。司提反以他的生命代價作出這樣的聲明:「神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教會原來的意思不是指教堂,而是指:一群蒙召而集聚的屬神的人。當時他們集會的禮拜堂,就在信徒自己的家裡。 

          ¨         在那裡,屬神的人:活在聖靈的大能中;
          ¨         在那裡他們一起相聚吃飯,他們毫不考慮的就把個人的財富變賣,與人分享物質及屬靈的好處。
          ¨         在那裡他們彼此教導,在實際的生活裡傳遞如何順服神的話;不是以說教的方式,而是以生活榜樣。
          ¨         在那裡,他們彼此代禱,預言,勸慰。以誠心認罪來把自己的面子及自我丟掉。
          ¨         在那裡,他們以一個全新的集體身份,共同經歷愛,接納,赦免,把禧年的福氣帶給鄰舍,藉此繁殖出新的天國子民。

          5. 教會需要先成為小,以後才能變大:

              今天的教會常因為「太大」而不能產生真正的團契。往往他們成為「沒有團契經歷的團契」。新約的家教會人數,大約介於十至二十人。他們常不讓一個家教會,從二十人增長至二,三百人,不讓人坐滿在一間教堂裡聚會,免得使到大家難於有真正的交通和團契。 

              他 們就像個有生命的細胞按時分裂,當人數增長至十五至二十人時,他們就採取一分為二的方式,向外擴展。他們就是這樣把人差向人群,有時也把人群集合在一起。 如相約在美門,所羅門的廊邊歡慶。今天我們所認識的教會,實在不怎麼「大」也不怎麼「美」。不過是個肥臃,沒有歡慶,絕大部份都失去「美與大的動力」。

          6. 初期的教會並不是單由牧師主導:

              最初期的教會原不是由牧師帶領,而是由具有為父之心,滿有智慧的長老所帶領,這些人可能有一至四位。從這些家教會發展出來的模式,最後成為由許多具有五重職分的人才(使徒,先知,傳福音,牧師,教師),聯接在一起,成為巡迴網絡。由這五重職分的人才,以團契的方式分享從主來的恩典。其中又以使徒與先知的職分功能為主導性的根基(弗2:20, 4:11-12)。從聖經的基礎來看,明顯的,一個地方性的教會信徒, 絕不可能單靠一名牧師的職分與功能,就能成全的。必須加上另外四重職分的扶持。

          7. 真片被放在錯誤的位置:

              在玩拼圖遊戲時,我們必須先有正確的細片,並且還要曉得把它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否則,就算有了所有正確的細片,還是不能把原圖呈現出來。錯放原片也會使原 片失去它的意義。這正是基督教世界所面對的光景。我們擁有所有的真品,卻因為懼怕,傳統,自私,宗教化,控制,作王,利益,名譽等因素,使到教會難以把所 有細片結合在大圖上。就如「水」能以三種形式存在……冰, 水,蒸氣;只要有教會存在的一天,神所賜用來建造教會的五重恩賜,是必然存在教會裡的。可惜的是,許多時候它並沒有以它該有的功\能與形式出現,也沒有被 尊重,沒有被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它們有時被硬化的系統凍結成冰,或被頑固的傳統燒干,有時則有幸得以清淅的水流呈現,有時則互相斗爭成為蒸氣隨處飄揚。不 論我們願意不願意,這五重職分必須在教會中,恢復它該有的功能與職分。唯有這樣,教會才可能成全聖徒,讓各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恩賜,功\能,職分

          8. 神並沒有把祂的教會交給聖品人員:

              我們在新約裡並沒有看見,神曾把祂的教會放在一個專業的聖品人員手中,由他一人去與神交通,然後把供應帶給屬靈的消費者。基督教會目前所採用的聖職人員的 系統,其實是取自異教的模式,或者他們認為是舊約的模式。這種讓專業人士來帶領教會的方法,源自羅馬的君士旦丁王的時代。他們把信徒分成兩類:一種是聖品 人員,為供應者;另一種的平信徒,為消費者。這偏差的影響力在我們身上實在有夠久了。按提前2:5「只有一位神,在人與神中間也只有一位中 保,即耶穌基督」。神沒有要聖品人員介入神與人之間。會幕已裂開,神只讓人藉耶穌基督到祂面前來,祂才是那道路,真理,生命。為了讓所有的信徒,可以藉耶 穌基督而重生成神自己的國度,子民,祭司;現有的系統必須完全改變。架構下的「照章工作」,常是使行政工作成為最沒有「氣息」的系統。因為它只根據兩句話 來運作;「可以」,「不可以」。它不容許「例外」,不容「說情,道義,講生命」。這樣的系統也許\對政客,或在商場上行得通;但不能運用在教會裡。神經常 都在留意,要把祂的教會從這巴比倫系統的綑綁中帶出來。恢復信徒在主裡那「平凡人中不平凡的生命」。

          9. 從組織化回轉到屬有機體的基督教: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這足以說明教會是個有生命的機體,而不是一個組織。教會具有當地屬自己的屬靈會眾,以生命機體的方式連接在一起,連成為能發揮功能 的網絡。因此,每當外表的組織,強過有機體的生命運作時,就當把組織簡化,提升生命機體的運作。太多的外表組織,常常會把工作限制起來。這常是出於懼怕犯 錯,缺乏安全感,想要擁有,把它利益化所造成的,由於不放心就想要支配。其實支配常常不如信任,因為神自己都信任我們,而把所有的資源,恩賜,功\能賜給 我們成為管家;雖然我們常不是好的管家。因此,我們必須在基督教會的圈子中,重新建立地方性與國度性的「信任」關係。

          10.從敬仰我們的集會到敬仰神 

              目前大部分的教會,可以用這樣幾句委婉的話來將其形像表明出來:「一班屬靈的人,按一屬靈的時間,穿上其屬靈的外衣,前往一屬靈的起方,在一段屬靈的時 刻,由一位屬靈的領袖,帶領他們進行一項屬靈的宗教儀式」。像這樣一個典型的活動,多年來已成為一個不能改變的模式,我們將它尊稱為「主日崇拜」。我們還 自誇,像這樣的屬靈聚會,必須好好的將它策劃一番,要透過高超的組織與行政能力,才能讓它精彩有效的繼續演下去。卻沒想到這樣的規劃,己加速使整個聚會變 為一,兩個小時的傳統,僵化,儀式化的崇拜集會。把「心靈與誠實」的崇拜,變成每星期前來觀賞一次的「宗教節目」。根本不再是具有成全聖徒,活出功能與生命的集會。從經濟角度看,它成為高投資,低收效,「勞民傷財」的活動。只結出宗派性,口頭告解及傳統化,坐禮拜的信徒。我們是不是應當從很能夠主持宗教節目,變回一個很能夠主持屬靈恩賜的子民?  

          11. 停止把人群帶進教會,開始把教會帶進人群:

              教會必須再次改變它的運作程序:停止把人群帶入教會,組成為另一個利益團體;而開始把教會帶入人群,組成一個祝福的團體。向世界宣教的使命,絕不是藉著把人帶進教會,參加集會而達到的。乃是要藉著像撒出去的種子,把信徒差入人群中,去同化他們,才能為主得著這個世界。

          12.再次使「主的聖餐」成為一個真正的「聚餐\」:

              後期的教會開始把主的聖餐,宗教儀式化為象徵性的幾滴果汁,一小片沒有味道的餅干,及一張張虧欠的面孔。其實最原本的「主餐\」是個豐盛的聚餐,加上象徵的屬靈意義;而不是象徵的「聚餐\」,加上「豐盛」的屬靈意義。初期教會的「聖餐」曾經帶給教會有深度的團契。

          13. 從宗派進入國度的歡慶:

              主 耶穌所開創的,本是個屬神國度的運動,是個合一的國度教會;可惜的是,後期一些區域的地方教會,開始把它們教義化,利益化,團體化。最後改革宗的教會,更 不介意的以真理的斗士,權威,傳統的執著,進一步劃分了基督的身體,幾乎使它失去合一的見證。基督從來沒有要祂的子民,分割成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利益團 體。初期的教會只有兩種的身分:為了神的國向神委身,及按地理環境向弟兄們彼此委身。他們不但組成家教會,分享主的恩典;他們隨時也可以召集形成聖會,以 一個基督的身體,向外作出社會,政治,屬靈的合一與服務的見證。這正是近代教會所失去的大能見證。主說:「你們若有相愛的心,眾人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 了。」

          14. 建立「為義受逼迫」的心靈:

              是這世界的系統,把主耶穌,基督教的主,釘在十字架上。今天,祂的信徒只想與更多的社會名譽,地位,獎狀有份;或者更糟的是,有些卻選擇安靜,活在沒有一 點值得世人認識的狀況裡。他們忘了主所說的:「為義受逼迫的有福了,他們必承受天國」。基督教原本是為了要站出來與這不法的,有罪的,自私,墮落,世俗, 不敬不虔的世界進行對話。但現時世界各國的基督教會,對這不虔的世界過於友善,沒有一點反應,引不起他們逼迫的興趣。若基督的教會活出新約教會那樣的標 準,例如看罪為罪,指出其虛假的面貌,指責其不義,拆除其偶像,糾正其偏差;為失喪者流淚,為沒有希望者捨身.. 這世界若不是因此而悔改,就必倒過頭來逼迫那攔阻它的。教會不應當活在同流合污的狀況裡,而是要為公義揚聲,再一次被那不敬虔的世界,就是那看自己是一切 主宰的人文主義者,那喜好奴役人的視為「罪犯」。因此,教會不應當再容忍,再抑制這個已經失去認識有「絕對標準」的世界,不再任憑這個不承認其創造者的世 界。

          15.教會成為「家」:

              什麼地方最能考驗一個人的屬靈份量?會不會是讓人穿上禮拜服,一星期讓人來聽一次道理,又要等下星期才再見面的禮拜堂?答案是:在家裡!當與妻兒同在的時 候,他所說所作的都要經過屬靈現實的考驗,真假一目了然。大部分的基督教會越不過家庭的考驗,因為他們的屬靈表現,常在這地方被打敗。他們已習慣由一個不 必經過生活考驗的神聖集會,大家一星期來扮演一次屬靈,藉著集會提醒自己是屬靈的。由於「家」失去它當年的屬靈膏抹,難怪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神仍掌權,祂正恢復屬靈的家庭來攔阻社會的敗壞。因此,教會當前的要務是要再次恢復它原先的根基,回到它原本的屬靈架構裡,「家」。再次彰顯它歷史性的屬靈能力。

          小結:基督徒是活在生命系統裡的人,不論我們現在是活在那種宗派背境裡,都要感受到神最後對我們的呼喚;要我們同領末世收割的異象,恢復以一個身體的連結,來同得各地收割的職分。我們要開始醒覺,停止叫神來祝福我們的工作和策略;轉而開始選擇神要祝福的方法和工作。我們要再次開創,重組屬睦鄰聯結的「冢教會」,再加上定期舉行區域或全城的歡慶會。親愛的朋友,你正被邀請再次回到這最初教會模式的運動裡,或許你的家,就因此能成為那能改變這世界的地方。

          君 士坦丁效法當時的異教傳統,為基督徒建造教堂來聚會。柏拉圖的影響力又隱約出現了,因為他們使用彩色玻璃窗戶、高聳的尖塔,以及教堂挑高的圓頂天花板。這 一切設計都為了想到達「不可知」的神面前。詹姆士.魯茲(James Rutz)的《開放的教會》(The Open Church)一書中也指出,一群受薪的專業神職人員在這時候出現。今天如此普遍的「神職人員-平信徒」的區別,就是由第四世紀教會所正式認可的。聖經裡 「信徒皆祭司」的命令被置之不理,基督徒成了旁觀者,被哄騙得允許專業人士代表自己去接近全能神。黑暗時代迅速籠罩他們。

          黑暗了好長一段時間。

          ――Mike and Sue Dowgiewicz, The Prodigal Church (邁克與蘇.竇吉維克,《浪蕩的教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分享與回饋,相信透過彼此的分享、守望與激勵,我們在跟隨主的路上必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