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約瑟的彩衣生活

腓立比書2:14-15(73 KB)
經文:創37                  講員:蕭富山傳道

大綱:

約瑟的特質(創37:2-3,5,14)

分辨善惡,不喜哥哥所做的惡行
純真不諱,對人沒存戒心或防備
聽從父命,深得長輩喜愛與恩寵

約瑟的人際關係(創37:3-5,8-9,11,18) 

得到父親特別喜愛與恩寵
遭到哥哥們的嫉妒與怨恨
哥哥們不與他說和睦的話
哥哥們甚至同謀要害死他

問題出在哪(創37:4,2,5,8-9) 

不合神心意教養

        父親以不公平的愛對待眾子,溺愛又沒好的處理,導致約瑟的哥哥們吃醋忌恨不與約瑟和睦。

不懂得如何做人

        約瑟不懂做人,不懂得用愛遮掩哥哥們的惡,不懂得尊榮他的哥哥們。

不懂得說話溝通 
 
        約瑟太純真不懂察顏觀色,很可能是因父親的溺愛而非常自我中心,不敏銳於哥哥們對他的態度,不懂得說話還告訴 他哥哥們會不高興的夢。

※     五種溝通.風格:   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與一致型

     溝通的風格係藉由個人的身體姿態、身體語言與口語內容綜合表達出來。為要保護個人自尊而產生口語訊息與非口語訊息互相衝突的「不一致溝通」,說出來的字句是一個方向,情感卻是另一個方向。四種類型: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與打岔型。最直接、真誠的溝通是「一致型的溝通」,最有助於自我價值感的提昇,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學習的。
 
    以家人互動為例,「討好者」因害怕與家人的意見不同,或表現出獨立,可能會得到負面評價,會被拒絕或不再被愛,習慣以他人的意見為意見,以他人的喜好為喜好。「指責者」雖然內心覺得寂寞,且時常充斥著失敗感,但仍習慣攻擊別人,藉以逃避空虛的感受和自覺不可愛的自己。「超理智者」則強壓內心的脆弱感,而習慣依賴自己的理性,及與他人保持距離,以使自己覺得安全和不受傷害。「打岔者」常覺得自己是沒有人關心的,在家庭中沒有容身之處,因此會不斷裝作可愛或表現出無辜的樣子,以博得家人的注意和讚賞。(以上參家庭溝通影響自我價值 ◎林秀慧(愛家執行長)文章)
 
※     回應與禱告
 
       你父母怎樣教養你?
        你與人相處融洽嗎?
        有被人恨惡的經驗?
        有被人潑冷水經驗?
        你完全的愛肢體嗎? 

金句:約瑟的哥哥們見父親愛約瑟過於愛他們,就恨約瑟,不與他說和睦的話。(創37:4)

<家庭溝通影響自我價值 ◎林秀慧(愛家執行長)>
 
    薩提爾女士在數十年家族治療的臨床經驗中,長期觀察家庭內成員的互動,發現人們在面對威脅或壓力的情境時,因著要保護個人的自尊而產生口語訊息與非口語訊息互相衝突的「不一致溝通」的應對方式,也就是說出來的字句是一個方向,情感卻是另一個方向。常見的四種類型分別是: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與打岔型。而她認為,最直接、真誠的溝通方式是「一致型的溝通」,這種溝通型態最有助於自我價值感的提昇,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學習的。這五種溝通的風格係藉由個人的身體姿態、身體語言與口語內容綜合表達出來,其呈現方式約略分述如下:

.「討好型」-這類型的溝通者常自我貶抑、自我忽略、乞憐、讓步,總是同意、感到抱歉、且不斷試圖取悅他人,尤其是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指責型」-這類型的溝通者常是忽略他人、支配、批評、攻擊的,經常只會去找別人的錯誤,並為自己辯護,要別人為自己所承受的一切負責。
.「超理智型」-這類型的溝通者常採取如同電腦般的冷靜與冷酷立場,並不在乎自己與對方的感受,隨時保持理性,以避免自己情緒化。
.「打岔型」-這類型的溝通者常做的事是使自己和他人分心,多半表現出一副看起來和任何事都無關的樣子,而忽略自己、他人和情境。
.「一致型」-這類型的溝通者常是真誠真實的自我表達者,同時也能關注對方,在適當的情境脈絡中,傳達直接的訊息,並且為此負責,能顧及自己、他人和情境。
 
    在有關家庭人際溝通與互動的理論方面,以美國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Virginia Satir, 1916~1988)所發展的「五種溝通型態」薩提爾女士發現,在大部份的家庭中,溝通型態混合了其中的數種,尤其是四種「不一致的溝通」,而我們也確實因此避免了可能的威脅感或傷害感。但長期維持這四種不一致的溝通所付出的代價是:我們必須不斷地藉由環境或他人來界定自己,或採取防衛、或壓抑感受,或者維持現狀,而無法有所改變、提昇自我價值感。因此,長大成人後的生活往往被兒時的家庭規條所束縛,生活中充滿了「應該」、「絕對」、「一定不可以」等這類沒有彈性的規條,因而失去了真正的自由與真實的滿足。不但無法接納自己和愛自己,也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分享與回饋,相信透過彼此的分享、守望與激勵,我們在跟隨主的路上必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