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家教會概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家教會概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家教會網絡聚會 健康教會的DNA

標籤:
    由家教會推廣協會舉辦每月一次的國度網絡聚會,2009年十一月一日特邀美國洛山磯台福教會主任牧師陳逸豪前來分享「建立家教會的見證」。

    陳牧師談自己在美國的一個經驗。有一次他邀馬正遠(Jason Ma)牧師一起喝咖啡,沒想到這一喝竟喝出他生命極大的反思。馬牧師對他說:「耶穌並沒有差遣人去建立教會,而是建立門徒;主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 的門徒』。是門徒,走到哪裡都有基督的形像;不是門徒,則一直在尋找完美型的教會。」藉此他反省自己從前牧會的心路歷程──建立一個大教會,是否讓自己陷入巴別塔的迷思中呢?因為這樣的「作大」不一定是主所喜悅的「大使命」。

    陳牧師說,主的心意不在有多少人聚會,而在於離開教會後,有多少人出去作主的門徒。陳逸豪指出,追求健康教會比追求教會增長更重要,因為只要健康自然會增長。何謂健康教會的DNA?就是D(Divine truth)道成肉身的靈修;N(Nurturing relationship)恩慈關係的培養;A(Apostolic mission)愛人靈魂的使命。

    正如馬正遠牧師所說的「簡單的教會」(Simple church),在兩三個人的聚會中,主便在其中。如何證明主在其中?聚會時當彼此對問:「這週神對你說了甚麼?我有甚麼罪要認?我有否接觸哪個未信者?」分享後再一起禱告;追求聖潔,主必在其中。而這樣的聚集不需太多人,如此才能談到自己內在的生命;當人倍增時,再兩個兩個出去,這便是門徒的建造。 他說:「神喜悅我們與神的關係建立成個人習慣,而非形成宗教禮儀。」

    陳牧師反省自己過去的服事,若不看重與神真實的關係,就不是事奉神,而是事奉「事奉」(I’m not serving the Lord, but serving the service.)。教會應當是差遣中心和裝備中心,而非只是叫人來聚會,參加活動而已。若忙於活動,把教會作大了,到最後自己受不了而burn out,可能還要到其他地方再接受「內在醫治」,但這並不是上帝的心意。

結果子和倍增的聖經原則 (門徒訓練教牧手冊)

標籤: , ,
歡迎你用任何方法下載,列印,複製,分發或傳開這份文章,但請勿修改文章內容,務必徹底忠於原文,嚴禁作牟利用途。如果你想確保內容準確無誤,歡迎登入www.shepherdserve.org ,下載原著,謝謝。  © 僕人大衛    (原文出處)
目錄
10.) 重生
26.) 禁食
27.) 來生

一些相關文章與連結

標籤:

在網路上看了一篇文章教會從宗教儀式走向生活方式,作者估計再過十至二十年現有的教會人數將減少一半,他們將到這些新興的小型教會(家庭教會、簡單教會、職場教會、校園教會)中,在那裡,牧師一人教導的形式,被信徒彼此分享所代替,單向式的傳福音,被對話式的論福音所代替,顯然到時候,有50%的基督徒歸屬這種教會。當然這些教會也將成為主流而無法再去否定它。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如果有機會讓我們遇到這种新興教會,我們該如何去面對?支持?反對?觀望?或是參與投入其中呢?

    底下乃早期在網路上收集的一些有關教會繁殖與家庭教會的相關資源連結,包括文章與網站超連結,有興趣的弟兄姊妹可以連結前往參考瀏覽。 

相關文章延伸閱讀:
相關網站:
 
                      職場教會聯盟
                      在宿舍,公寓,或咖啡屋裏的有機教會
                      每個地方都可成為教會

華人地區相關推廣單位與教會: 

相關資源下載:

教會年輕的時候--教會生命的聖經基礎

標籤: , ,

如何以家的觀念建立教會

標籤:
香港 : 馬來西亞陳彼得牧師在港澳主領多場聚會(國度復興報/香港)報導:

來自馬來西亞新山全備福音教會的陳彼得牧師,於五月十六至二十三日期間在香港、澳門、廣州三地主講一連串以「復興」為題的聚會。他於五月二十三日在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向基督教敬拜會的弟兄姊妺分享如何以家的觀念建立教會,有二千多人出席。

陳牧師表示,「家教會」著重「真心」和「繁殖」。在「教堂」中有很多「假信徒」或「假領袖」,但「家」中卻沒有「假父母」或「假兒女」。在「家教會」中,人人必需以真誠相待,坦然表達自己的軟弱,並委身於「家人」的生命之上。「家教會」最大的潛力,是其繁殖的能力,「作父母」是各人的「天職」,不管你有沒有牧養的恩賜。屬靈父母的責任,是生(傳福音)、養(牧養)、教(教導)、訓(訓練)、放(成長)、離(成家)和衍(繁殖家)。他們必須看見每一位「兒女」成家,才算完成責任。這樣一代接一代,教會便會無限地增長下去。

陳牧師於五月十七至十八日到訪澳門。他分享說,「復興」是從心(信心)開始的。在「不懂」和「失敗」中,我們可以憑信心開始「復興」。他鼓勵澳門的信徒,澳門的教會雖小,但神卻不小,祂要在澳門興起憑信心看見「復興」的人,可以向為人預言。

此外,陳牧師引用馬太福音十六章一至八節,講論「復興的焦點」。要做到「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信徒必須學習在生活中如何不見自己、不為自己。陳牧師說,捨己的意思不是爭一口氣,乃為要斷氣,放下權利回到本位,謙卑地活出耶穌的生命。因為耶穌是用生命換生命,以生命吸引生命的

最後,陳牧師談到人世間的四種愛,包括情慾的愛、親情的愛、友誼的愛和犧牲的愛,而耶穌所付出的屬於犧牲的愛。愛情也有三步曲,第一步是付出行動,第二步是毫無保留的捨己,第三步是與對方合一,就是要變成對方。若「復興的焦點」對準耶穌,我們就能捨己,與耶穌合一,讓耶穌的生命從課堂的教導中被活出來,不再單單「講耶穌」,乃是讓人看見活著的耶穌。


貴格會傳道人退修 人人作屬靈父母(國度復興報報導)

標籤:
圖,主辦單位提供 (原文出處

   國度復興報記者李菽霓台北報導:全台各地七十多位的台灣貴格會傳道人,於四月廿二至廿四日在三峽大板根舉行傳道人退修會,邀請連續兩年擔任該會講員的陳牧師主講「成為復興的器皿」。
 不想曝光的陳牧師延續去年的信息─「建立國度教會的理念」三二一的原則,勉勵在座傳道人:「把人帶到神面前,讓人遇見耶穌。」他先說明復興的定義:「復興是生命被改變,像耶穌;復興是影響社會、改變歷史、改變社會風氣;復興是恢復我們失去的榮耀,回到起初神的心意;復興就是行動。」
 他最常說的話是:「錯就改、跌倒就爬起來。」提到在教會中服事,不是先解決問題,而是先來尋求耶穌,因為若傳道人盡力去解決問題,永遠會有解決不完的問題,而是應連結於生命的源頭,並引用詩篇六十三篇1節來說明。
 他進一步指出:「復興的策略是家的模式,人人要起來作屬靈父母。」他引聖經創世記二章24節,解釋家的觀念是從上帝來的;馬太福音十二章46-50節,說明耶穌有家的觀念。家庭是家人互相保護、關係建立的地方。提摩太前書三章15節和以弗所書二章19節,說明保羅也有家的觀念。「教會不是戲院、醫院、法院,教會乃是家,有生命、關係、生命之約的地方。這也是中國教會復興的原則,因此家和教會一樣重要。」他最後提到家的三個重要內容:「生命、關係、繁殖」,其中家的最大能力在繁殖。並非人人皆能進入聖殿,但人人有家。教會的發展應該以家的概念,用家來傳福音。